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穿越重生 > 我在七零年代刷淘宝 > 第7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3节

    刘秀看了林冉一眼,已经见过对方的妹妹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也没跟她说过。
    林冉缩了缩头,她早把这个事忙忘了。
    刘秀眉头拢起,对这个回答并没有放下心,对方的父母是公职人员,那就是高干家庭,女儿虽然足够优秀,但自己的身份却是个拖累,“你应该听说过,冉冉的姥姥姥爷,现在……”
    魏亦鸣点了点头表示知道,“我父亲的战友也有一些和您家情况相似,现在依然保持着联系。”
    魏亦鸣在表明自家父母在这种事情上的态度,希望刘秀能放下心。
    魏亦鸣接着说,“我知道我家在北京,所以您有诸多顾虑,不过我两年之内都会往返于石景县,如果冉冉同意,我们可以在石景县这边安家。等到项目结束,我申请调来这边。”
    林冉眼睛微微瞪大,她比刘秀更清楚魏亦鸣的身份,对方竟然为了她,主动下调到这种小县城当个普通工程师?
    虽然感动,但还是觉得对方脑子瓦特了,要是她,她肯定选事业。
    完全不知道自己女朋友脑子里此刻的想法,魏亦鸣还在继续说,“冉冉很优秀,我父母一定会很喜欢她,至于奶奶那边,她们应该没机会再来厂里闹了。”
    这个事刘秀倒是听林冉提过,似乎是跟魏亦鸣有关,林冉当时也说的含糊,只说林奶奶被限制了出行,张玉凤也进了号子。
    就连林冉也不知道,因为怕林家两兄弟来找,所以魏亦鸣让人打了招呼,凡是林家人就不予开具介绍信出行,反正他们在林家村里有工分有粮食,外地除了林冉和刘秀也并没有什么亲戚需要走动。
    刘秀虽然还是担心,但听他语气诚恳,也松了口,“你们小年轻的事情自己做主,我一把年纪了就不瞎掺和了。明天开始七车间就要忙起来了,冉冉一时半会儿也没时间去北京,登门拜访的事情,等以后有时间了你们再定。”
    魏亦鸣没想到刘秀竟然会松口,高兴的道谢,“谢谢阿姨,我可以等。”
    刘秀看他,“还叫阿姨?”
    魏亦鸣意会,“伯母。”
    刘秀,“嗯,现在时间还早,你们俩去溜达溜达吧,我这还有家务没收拾,就不招待了。”
    按理说女儿的男朋友第一次登门拜访,自己应该留人吃晚饭,但刘秀对自己的厨艺很清楚,就不丢那个人了。
    魏亦鸣也听林冉说过刘秀不会做饭的事情,闻言也不生气,拉起旁边傻愣愣的女朋友,起身跟刘秀道别,然后出门。
    林冉直到被男朋友拉着走到楼下,才堪堪从两个人刚刚的对话里回过神来,磕磕巴巴问,“刚刚什么情况?”
    她好像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被自家老妈卖掉啦?
    看着她难得的迷糊样,魏亦鸣眼带笑意,“你妈妈同意咱俩的事了。”
    林冉疑惑,“她不是早就同意了么?”不同意的话,刘秀能吃魏亦鸣送来的饭?
    魏亦鸣提醒,“我是说,结婚的事。”
    林冉僵住。
    魏亦鸣提起一颗心,“你不想嫁给我么?”
    林冉被问住了。不想么?好像也不是,她只是习惯了自力更生,生活冷不丁的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她一时无法接受。
    结婚后,这个人会侵入她的生活,吃饭、睡觉都不再是一个人。
    听起来似乎似乎也不错的样子?
    林冉犹豫了,回想这段时间和魏亦鸣的相处,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上班,下班的时候也是对方过来接送的,如果结婚,就只是比现在多了一个同住。
    有帅哥暖被窝,听起来还有些小意动。
    看着魏亦鸣那张带着紧张和期待的俊颜,林冉缓缓开口,“那等七车间的事情结束,我们去趟北京吧。”
    不止是答应了见家长,也算是对两个人未来会结婚的事情默认了。
    魏亦鸣高兴的抱起人转了一圈,林冉笑着让人把自己放下来。
    等到脚踩到地上,林冉小心的看了眼周围没人,跟魏亦鸣相视而笑。
    第122章
    “同志们静一静,现在开始开会,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与会人员:组长胡开济,副组长董志伟,潘鸿,小组成员李…、…”
    石景钢铁厂宽敞的会议室内,七车间研究小组成员全部围桌而坐,组长胡开济坐在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因为是小组内部讨论会,所以高厂长并没有参会,首位空了出来。
    胡开济的对面第一个位置坐着潘鸿,负责主持会议,此刻正在宣读小组人员名单。
    潘鸿:“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胡组长讲话。”
    胡开济今年六十多岁,来自首都钢铁厂,他能在石景钢铁厂的项目里担任组长,靠的不是年纪,而是实打实的资历和功绩。
    因为常年奔波于各个项目从事脑力劳动,六十多岁的胡开济虽然白发苍苍却不老态,听见点到自己的名字,和蔼可亲的笑了笑,“这个,名义上虽然是开会,不过就咱们小组内部这些人,气氛不用搞的这么严肃,今天特意跟高厂长申请了这个会议室呢,也没有什么特别要交代的,就是距离七车间的新型设备组装完成、投入使用已经过去一周,我跟老董和小潘合计了一下,觉得光这么埋头测量、校准数据呀,也没什么新的进展,莫不如腾出来半天时间,咱们大家伙儿啊,交流交流,把这个手头的数据,都互通一下。”
    “咱们之前为了追赶时间,不影响设备的正式投入使用,初期把人员分为了五个部分,这种方法确实大大提高了获得数据的效率,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啊,这个,大家都只对自己测量的这部分数据掌握的很彻底,但对其他部分并没有太透彻的了解,就导致呀,咱们这个研究进展迟迟推进不下去。”
    “咱们研究小组这二十来人,抽调自三家钢厂,来之前虽然有的互不认识,但秉承着对国内这第一套最先进设备的重视,调来的各位都是厂内的人才。这里面很多人我都认识,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这个。”
    胡开济竖了下大拇指,接着说:“就连咱们组里年龄最小的小林,不说之前那个轰动全国的手拉犁,就说这段时间的工作接触,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她对这套新型设备的专业知识储备,那是咱们很多人有时候都会冒懵1的,她能完全不打锛儿2的速记下来。啊,再说这个新型设备,相信大家伙儿来之前都已经在厂领导那里了解过了,这设备是人小林用自己的发明跟人家美国那边换来的,在做的各位敢说自己在16岁的时候能做到这些么?”
    ‘在座的各位’与林冉共事有小一个月,自然知道胡组长说的都是真的,要说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发明,让国内轰动的发明,他们的履历里也有不少,但林冉最让人称赞的,就是她的年级。
    一个未满16岁的小姑娘,能在这个年纪接连做出各种成绩,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这也是大家愿意接受林冉的原因之一。
    虽然林冉的履历跟他们比,相差甚远,但林冉未来有无限可能,共事中也可以发现,这个年轻人踏实、努力、勤学、谦虚,不骄不躁,有着不符合同龄人反而有点像他们看齐的稳重。
    最重要的是,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未出过一次错,从未一次!
    专业和认真,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基本却也最难能可贵的东西,在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却完美体现。作为组内唯一一个小辈,大家乐得把林冉当做自己的孙女/侄女来对待,不说倾囊相授,也是有问必答。
    这会儿听胡组长夸赞林冉,都纷纷投过去慈爱的视线,仿佛自家小辈被领导夸奖了一样与有荣焉的。
    会议刚刚开始,林冉正襟危坐,面对着大家偷来的视线也不慌张,只腼腆的笑了笑,算是回应。这种时候,她什么都不用说,话题自然就会过去。
    果然,胡开济的话题很快从林冉身上转走,“除了小林以外,老董、小潘、李工啊,还有不少人我就不一个个点了,你们在炼钢这个领域,那都可以说是全能型的人才也不为过,那我就想,咱们这么多人凑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它这个进度怎么就上不去呢?”
    “我们几个老家伙研究了一下,寻思着是不是之前的路走偏了啊。所以就把大家伙儿叫过来,聚一聚,开个会唠唠,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就说一下,有什么问题、遇到的困难、或者是新的发现什么的,都可以说一说。”
    话落好一阵,会议室里都是一阵沉默。大家不是不想说,而是问题太多、困难太多,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
    副组长董志伟看着大家的脸色,猜到了什么,眼神询问似的看了看胡组长,得到点头后,董志伟开口,“咱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是新型熔炉设备,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可能方向上有些乱,这样吧,今天这个会既然开了,就不怕浪费时间,咱们就从头开始捋,把这些问题一点点扒出来,统一研究解决办法,集思广益。”
    这个方法获得会议室内所有人的一致点头。
    胡开济转头看向自己对面的人,“那小潘你先来吧。”
    潘鸿点头表示收到,然后打开了自己的工作笔记,“既然要捋思路,那我这边也是从头说起吧。”
    “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这些部分的数据之前抄录过,大家手里都有,我就不一个个念了,这部分数据经过反复测量和矫正,从设备安装前开始矫正到设备运作后,现在的准确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七,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三,在现阶段来说已经足够,所以这部分我认为可以越过讨论。”
    胡开济点头,“可以。”
    潘鸿说完,他左手边的人开始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说了一遍,从右到左,依次类推。
    时间一点点过去,很快轮到林冉发言,打开工作笔记,林冉不卑不亢,声音镇定,“我这部分的数据之前也抄录给了大家,不过今早再次矫正后,数据有一项改动,内部砌耐火砖厚度改为750毫米,这项稍后我会在研究数据表中更正,大家先把手里的抄录修改一下。”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这些人的眼里没有年纪大小,林冉说改,大家就打开本子找到对应项开始修改。
    林冉等着耳边的翻页声停止,继续说道,“高炉护壳材料是钢板,内衬为耐火砖,砖中设置冷却设备,炉缸、炉底采用碳素耐火材料。炉缸、炉底根据生产后的测量数据显示,这部分砖是逐渐熔损的,需要多加注意烧穿事故,这个我之前跟组长报备过,也跟生产那边打过招呼。”
    胡开济点头表示知道这个事。
    林冉:“这批设备炉底目前掌握的数据是全部使用的碳砖,但是经我们几个人反复研究,觉得它的底部可能使用了粘土砖或者高铝砖,这部分我已经在数据报告中标注了。我这边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些。”
    胡开济眉头蹙了起来,研究小组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为了‘剖析’和‘复刻’,以制造出更多的新型熔炉,用以国内各大钢厂的使用。
    但随着研究的日益展开,各厂领导决定增加研究课题,由原来的‘研究怎么造设备’,加入了‘怎么使用设备’。课题增加,原本的研究方向就不合适了,小组内人手就这么多,谁也分不出三头六臂,临时增加课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各研究员的工作任务。
    这是研究最忌讳的一点,同一拨人同时进行两个课题,必须分出一个主次来,这也是今天开会需要作出的决定之一。
    想到开会之前,和工业部那边的通话,得到的最新指示是,上边跟武装部、航空部、外交部沟通后的结论,是主生产、副设备制造。
    胡开济揉了揉眉心,下达指令,“炉底这部分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武装部和航空部那边最近急需一批钢材,咱们现在的研究重心暂时要倾斜于生产这边。”
    “这些问题先记下来,会后统一整理出来,等研究完生产这边的事情,咱们再回来研究这些问题。”
    胡开济其实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不说设备完全投入使用产生的损耗会影响后续设备构造的研究,就是不提前把设备吃透、研究明白,那么生产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就提供不出来,这对于研究小组和车间人员的生产、生命安全都存在极大隐患。
    但是上边有上边的考量,航空部那边是领导人亲自说要搞起来的,武装部这边急需一批武器用于新任务,两者都是重中之重,对比之下,设备的普及反而可以暂缓。
    林冉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叙述了一遍,潘鸿低头在本子上刷刷的记着。
    等到最后一个人讲完,潘鸿从本子里抬头,放下笔,甩了甩因为着急跟上大家语速而酸痛的手。
    这场会议因为保密和专业性,并没有要求厂里的记录员参会,林冉虽然有过记录经验,但她也是研究员之一,有自己的发言,所以也不合适,最后这项重任就落在了潘鸿身上,好在他只是简单的记一些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谁,具体的情况会在会后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和登记。.
    第123章
    潘鸿:“大家的问题我已经记了下来,会后会与各位确认整理。”
    “下面来说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就像刚刚胡组长说的,咱们接下来的重心要偏向于生产方向。”
    “目前生产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原料配比和控温这两个问题。截至昨天晚上,新型高炉投入使用已经有七天,为了配合我们的研究数据取样,中间有数次中断,这部分数据目前缺乏连续性,也缺乏大量的样本,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们现在最缺的,也是时间。
    咱们先来聊聊控温这块吧,李工,这块一直是你带着,你先来说说。”
    李文运是一个戴着眼镜的五十岁左右中年男人,最近一个月为了适应熔炉高温,直接在厂里剃了光头,避免因为燎到头发而耽误研究。这会儿听到自己的名字,李文运推了推眼镜,“关于控温这块,我们对高炉下部的风口温度进行反复调试取样,从800c开始,每50摄氏度为一个阶梯,试验到1500c,因为时间的关系,现在掌握的最适宜温度区间是1000到1300摄氏度,如果还想再精确这个范围,除了需要时间以外,还要看这个原料供应这边。”
    原料配比研究不出来,所谓的最适宜温度就永远是扯蛋。
    潘鸿‘嗯’了一声,然后看向坐在林冉身边的高远见,“原料这块,远见说说吧。”
    高远见和潘鸿同龄,两人都四十七八的年纪,上料配料系统一直是他在带人研究。
    高远见:“关于上料这块,这七天我跟几个同事采样发现,冶炼一吨生铁大概需要2-4吨原料,不过因为中途一直在调试温度,所以无法得出铁矿石、焦炭、熔剂的各自占比。”
    董志伟一直全神贯注在听每个人说的话,听到这句时,吐了一口气,这就是他和老胡、小潘三个人讨论时最担心的问题:时间不够,控温和原料配比两个问题想要同时进行研究,太难了。按照正常的研究顺序,是要保证其他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反复试验另一个数值,现在想要同时研究两个数值,难于登天。
    董志伟坐在胡开济旁边,拿着笔点了点桌子上摊开的本子,“上料这块一共派了四个人,你们几个都聊聊吧,说说这几天的发现还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高远见看了看身边的林冉,想了想,示意从自己最远的那个组员开始讲话。如果从林冉开始,他怕林冉说不出什么见解会觉得丢人,这样从其他人开始说起的话,到林冉这里,如果林冉说不出什么,他就可以帮这小姑娘圆场说是有效信息都被前头的人说完了。
    高涵第一个开始,“高炉生产是连续的,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熔剂,喷入油、煤燃料,利用高温,通过还原反应,将铁矿石的氧夺取出来,获得铁……”
    作为第一个讲话的人,高涵说的都是一些基本原理,无功无过,但是没用。
    高远见看着高涵,他们两个都是从上海钢化来的,同样都是姓高,又是同样的级别,高远见觉得自己能在小分组里担任个小组长,可能是因为他敢说敢试,而高涵这个人过于保守,和他现在的发言一样。
    保守的说完了,第二个人不得不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用了大量的‘不确定’、‘不保证’和‘不清楚’。
    这些话听的人揪心,他点出了整个项目目前存在的弊端,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无力解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