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穿越重生 > 军火帝国 > 第17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7节

    华北连续不断的各种突发事件,让东京大本营如获至宝,马上决定由陆军向着防务空虚的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夺取富饶的华北大平原,同时为了安慰海军,也同意了陆海军合力再次进攻上海的计划。
    全面侵华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而在这个时候,所有形势都恶劣起来。
    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日本不断的外交攻势下,德国正式转向亲日态度,中国的外援渠道出现随时可能被封闭。
    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在德国内部亲日派的坚持下,德国和日本就签订了所谓的《**产国际协定》,开始筹划建立军事政治同盟。该协定还附有一份补充议定书和一份秘密协定,规定日本从此取代中国,成为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协议签署后,德国国内亲华派势力强烈不满,希特勒也不希望同中国的原材料交易一下子中断,迫使这个补充协定被暂缓实施。
    关键还是戈林态度的转变。
    越来越崇尚奢华生活的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终于被日本人的金钱攻势所攻破,在对华态度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意加强日本人的合作。
    在戈林的劝说下,希特勒决定逐渐降低两国军事交易活动,合步楼公司将中国已订购的货物运往中国后,将不再签订任何新的合同。
    这给了无论是北方军政府,还是南京政权都是当头一棒。
    尼森公司也加大了游说力度,加上昔日的合作友谊,使得德国外交部和国防部,都采取了拖延执行高层决策的办法,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这当然跟德国高层的某些授意有关,否则这两个部门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限。
    比如贪婪的大胖子戈林,尼森公司请普勒斯乔出马后,戈林还是明显放宽了态度,指示德国供应商可以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但需由丹麦货船运送,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
    但是新的军事交易合同,还是不可避免的都终止了。
    北方军政府马上指示尼森公司,尽可能加快执行现有与德国的交易合同,能够拿到的技术和军火,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先买下来,以防这个唯一的军火交易渠道随时中断。
    因为东京大本营的重点转向华北驻屯军和上海驻屯军,盘踞东北的关东军被迫采取了守势战略,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
    北方军在德惠、四平接连大战,也是损失了数万兵力,也亟待后方补充,加上坦克、火炮、飞机的缺口依然巨大,导致虽然处于战略攻势,但却暂时无力发动新的进攻。
    中日双方暂时都停了下来,积蓄力量,准备接下来的大战。
    五个月后,卢沟桥事变爆发。
    第一三九章 特洛伊木马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华北驻屯军无耻地在北平西南搞起所谓的军事演习,随后以士兵失踪为名悍然发动向北平的进攻。
    华北沦陷危机,忽然之间到来。最擅长夹缝中生存的北平驻军最高长官宋哲元,迫于无奈,只好下令就地死守以待来时。
    北平守军的死守完全出乎日本人意料。几天战事下来,负责进攻北平的华北驻屯军损失较大,已经无力一举夺取华北,无法再次复演一个师团夺取东三省的神话故事了。
    于是,日本人假惺惺地提议现地谈判,以解决所谓的争端。
    早已忧心忡忡的宋哲元闻之大喜,正和他曲意求和的原意,立即就一拍即合。
    华北驻屯军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马上从辽东半岛以及朝鲜等地调集援军,很快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就已经达到六万多人。
    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给了还在幻想的宋哲元以当头一棒。宋哲元只来及发出一封表示怒火的通电,北平大战就再次爆发。
    同日,东京大本营正式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讨伐平津地区的支那军队,”并且经天皇批准,将增调国内日军二十万人加强华北驻屯军。
    在日军绝对优势的攻击下,平津很快失守,华北驻屯军大举南下攻略中原。
    几天后,日军驻守上海虹口区的海军陆战队突袭宝山路的中国军队,淞沪会战爆发。随后,日军紧急成立的上海派遣军总部,不断调集兵力强攻上海,很快达到十个师团二十八万人的规模,动用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五百余架、坦克三百余辆。
    南京政权的蒋光头又惊又怒,虽然幻想着英法德等国列强帮助调停,但是还是下达了全面抗战的命令。
    蒋光头聘请的德国顾问冯?法肯豪森,建议与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他通过计算认为日本无望取得一场长期战争。
    冯?法肯豪森认为黄埔军无法正面硬抗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技术兵器,也难以在得到自己的装甲和重炮部队支援,因此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
    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渗透战术,黄埔军可以缓慢的撤退,并且越战越勇。但日本人将会为他们的每一步付出巨大的代价,削弱日本的军事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
    但是急于向全国表示自己抗战决心的蒋光头,不顾他的幕僚和法尔肯豪森本人的反对,将这些德械精锐师投入到淞沪战役中,结果蒙受了巨大损失,给后期的长期抗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关内还未准备好与日本在同一个水平上交锋。
    蒋光头的急不可耐是有缘由的。
    在搞了一场拙劣的暗杀活动,分崩离析东北军之后,兵变事件的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的政治处少将处长应德田,在亡命天涯之际突然放出口风,说是当年不抵抗政策是蒋光头下达给张学良的。
    在某个同情张学良的势力派别不动声色地推波助澜下,这个谣言顿时很快传播出来,引起轩然大波。
    这个确实是冤枉蒋光头了。百口莫辩的蒋光头,愤然决定用事实证明自己是坚决抵抗的。结果就是淞沪会战时,黄埔军精锐伤亡惨重,削弱了相持阶段的战斗力。
    应德田后来投降了日伪军,当然历史结论是为了生计所迫而投敌。
    淞沪会战之惨烈,甚于北平战役,几乎打成了绞肉战。
    参战的南京政府高级将领在日记中痛心地写道,“淞沪战场??????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
    “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另一位高级将领也悲哀的写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
    南京政府先后调派七十八个步兵师又七个独立旅,还有众多的总队宪兵团等部队,加上参战的海空军,兵力总数在六十万人以上,但是损失极为惊人。
    淞沪会战正酣的时候,刚夺取平津的日军华北驻屯军改成华北方面军,调集十万部队攻向山西,企图夺取丰富的山西煤炭资源。洛阳政府的吴子玉,立即调动救世军主力北上,太原会战爆发。
    长江南北都陷入腥风血雨之中。
    北方军阶州大本营第一时间向蒋光头和吴子玉发去紧急电报,明确表示北方军在东三省早已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抽不出兵力参与关内抗战,但是兰州机器局将全面转产关内部队所需军火物资,可以敞开向黄埔军和救世军销售。
    不是不能亏本销售甚至免费提供,只是长此以往只能是将兰州机器局拖垮罢了。
    弹药口径倒是不虞,救世军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北洋军流传下来的汉阳造等7.92毫米口径枪械,而黄埔军先是用苏俄制式,后来又普遍装备中正式等7.92毫米口径枪械,全都是德械系列的。
    蒋光头反应最快,第一时间发来一封长长的电报,写的真是感人肺腑,“??????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仿佛南京就是昔日北京似的。
    当然,电报之后还有一封更长的索取军火物资清单。
    只是蒋光头马上就差点泪流满面了。
    陈安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封军火物资折价清单。末尾是一句,“德国人卖给你都是加价一成半,我不加价。”言下之意是,要多少给多少,前提是原价销售。
    大战之际,军火物资消耗巨大,德国供应商的逐渐淡漠让南京政府焦头烂额,国外援助全无踪影,有的买已经算是不错了,如何还有底气和陈安讨价还价呀。
    很快,南京政府第二道电报过来了,要求提供的军火物资清单立马就成了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已。
    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呀。蒋光头摸摸额头上的冷汗,无力地念叨了好一阵。
    吴子玉就镇定多了。
    救世军主力部队从汉口和洛阳两地北上,全力援助山西作战的部队。吴子玉手上有太原、巩县、汉口三大兵工厂,除了火炮、重机枪等火器之外,供应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军需物资补给上显然没有蒋光头这么急迫。
    蒋光头的南京政府两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也就是江南、金陵两个兵工厂,都处在日军兵锋之下,被迫开始紧急拆迁后送,已经失去了生产能力。而没有受到日军威胁的广东、广西、重庆几个兵工厂,生产能力又并不充裕,导致后勤压力剧增。
    和日军华北方面军交火几天后,吴子玉震惊于弹药消耗的巨大,才向阶州大本营发来急电,要求立即提供大批火炮和配套的炮弹。而洛阳政府辖下的三大兵工厂,则暂停火炮和炮弹的生产,集中人力物力,全力开动机器生产枪支、子弹和手榴弹了。
    深知陈安脾性的吴子玉,倒是非常爽快,直接在电报后附上自己购买首批军火的款项额度,自然是准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
    兰州机器局更是全面扩充产能,为关内抗战提供最关键的军火物资。
    一月之内,兰州机器局令人难以置信地扩大了二倍的军火产能。无论是新还是旧的车床,甚至是已经被封存的设备,都被全部开动起来。
    在北方集团的调动下,甚至暂停了很多轻工业的生产线,大量的熟练工人被临时转进军火生产车间以及钢铁火药等产业链条。
    除了疯狂向长江南北两家供应军火,北方军也没有闲着。
    晨光微露,松岭山脉上空朦朦胧胧出现一群黑色的影子。
    “中队长,我们就已经过松岭山脉了。”领航员大声对驾驶ju-52运输机的机长说道。
    机长仔细端详了片刻还是有些黑漆漆的地面,迟疑了一下,终于下令,“给后面的滑翔机发信号,让他们做好准备。”
    领航员回答,“是,长官。”
    机尾的尾灯忽然之间闪烁起来,而且就是多次连续密集的灯光。
    后面拖曳着的dfs-230轻型滑翔机,两名机组人员立即注意到了前方的灯光,立即对后面大声喊道,“注意,注意,做好滑翔准备。”
    滑翔机的机舱里顿时一阵叮当作响的装备检查声响,然后飞快回来一个声音,“知道了,一切准备就绪。”
    又过了一段似乎是倍受煎熬的时间之后,运输机开始转向低空飞行。
    很快,运输机特地改装的尾灯再次闪烁起来,不过这次是绿色了。连续几次长时间闪烁之后,终于转变成了不再闪烁的绿色灯光。
    滑翔机驾驶员再次大喊一声,“注意,我脱钩了。”
    顷刻之后,滑翔机非常轻盈的轻微一阵晃动,顺利脱离了运输机的牵引索,向着前方的地面快速飞去。
    dfs-230轻型滑翔机,还是苏俄红军去年的一次大规模空降演习给了德国空军以震撼的提示,结果就催生了这一款轻型滑翔机。其起飞最大重量是2100千克,空重860千克,最大滑翔速度290千米每小时,最大拖曳速度210千米每小时。机内载员一共是十名空降兵,其中两人是需要临时转换成驾驶员的空降兵。
    第一四零章 新的战区
    德国国防军的步兵班是十个人,恰好就是一架dfs-230轻型滑翔机的载员人数。滑翔机使用ju-52运输机拖曳,一个大队的三十六架运输机,拖曳三十六架滑翔机,一次性就可以输送三十六个德国伞兵步兵班突入敌军纵深。
    一架ju-52运输机可以满载十八名伞兵,而滑翔机只能运载十名,看上去效率低了很多,实际上则是不然。
    慢悠悠的伞兵空降方式在最后的阶段充满了危险,地面的机枪、步枪甚至手枪都有可能对悬在空中毫无还手之力的伞兵予以毁灭性伤害。
    而滑翔机拥有较快的速度,以及不错的金属蒙皮,极大地降低了机舱内伞兵受到轻武器伤害的概率,而且在降落后,伞兵无须任何准备冲出机舱就可以发动攻击。
    更有利的因素是,滑翔机同样拥有伞降这种悄无声息的特点,没有运输机那种巨大的轰鸣声,降落的准确性又非常不错,有经验的德国伞兵可以将滑翔机精确降落在离目标二十米的距离,实在是突袭的无上利器。
    匆匆培训的北方军伞兵自然没有这么厉害,但是他们又不用做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降落敌军堡垒顶部的高难度动作,只是在平原上甚至是日军临时机场跑道上降落,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目标临时机场,甚至很多老资格的伞兵在几年前也曾降落过,只不过上次是伞降,这次是滑翔降落而已。
    天开始蒙蒙亮了,地面目标已经清晰可见。
    葫芦岛的日军野战机场,规模并不大,也只驻守了一个中队的九一式双翼战斗机,担任警戒巡逻任务。更北方的锦州机场,还有更南方的北平机场,才是日军两个方面军关注的重点,也及时派驻了本来就不多的九五式双翼战斗机。
    要不是葫芦岛曾经被北方军建立过一个非常不错的野战机场,日军大概也不会考虑在这里派驻战斗机中队,权当是巡逻松岭山脉了。
    塔台上警戒的日军军官,不停地打着哈欠,抱怨白天值守的军官怎么还不到来。
    怎么又出现了一只老鹰?深山里看来野货还是挺丰富的,军官又是一个哈欠,眼睛都快眯起来了。
    有些不对,眼睛瞬间瞪得老大,该死的,老鹰怎么溜到跑道上去了?军官大惊失色。
    刺耳的滑板摩擦声很快传了过来,值日军官忽然冷汗直冒,睡意全无了,见鬼,这哪是什么老鹰,这根本就是一架大肚子的飞机呀!
    机身上没有任何标识,只有降落时发出的摩擦声,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声,除了第一架,还有很多架正在降落在跑道上,甚至机场外面的草地上。
    脸色苍白的值日军官,有些颤抖着,强忍着心中的无边恐惧,拉下了表示战斗警报的开关,敌袭!!!
    凄厉的警报声立即响彻整个不大的临时机场。
    只是此时为时已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