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穿越重生 > 门阀之上 > 门阀之上 第177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门阀之上 第177节

    由此看来,陆昭其人所能调动的政治力量,并不逊于陆家,甚至远在其上。既然如此,那么陆昭本人当然有权力来影响苏瀛与陆家之争的一个走向。
    元澈对周恢道:“给将军宫禁的通行符令。”
    其实,自他封吴玥代苏瀛领江州时,就默认了让吴家作为一个调和人。
    “不过皇后应该还不知此噩耗,将军去时,望缓和言之。”
    吴玥却道:“臣必会谨慎言辞,只是怕是臣入殿之际,皇后便能猜出几分了。”
    虽已是深夜,陆昭却仍未入睡。吴玥入觐,却得知皇后已有客在殿中,便在廊下等候。过时稍许,只见大门推开,玄能法师从殿内慢慢走了出来。
    玄能手持佛珠,虽然面色平和,但目光中却仍有一丝忧虑,以至于经过吴玥身边竟无所觉。随后,陆昭便将吴玥诏入殿中。
    进入正殿向左,便是书房,此时书房的案头已堆了一些公文,陆昭正坐在书案后,对面是一张蒲团,想来也是方才玄能所坐。殿内除了有八名侍奉的女使,另有两名内宦和两名侍卫在门口值守,只不过并未入书房内侍奉。陆昭则一副事务性的模样,等着吴玥开口。
    “臣拜见皇后。”吴玥规规矩矩地行了礼,随后从袖内取出两封帛书,“今日臣解镇东将军之职,既为皇后故旧,理应拜望深谢提携回护之恩。此外,陛下另命臣领豫州、江州刺史,江州人事自陈留王谌、陈霆之弟陈震等,俱曾从属于殿中尚书,乃是皇后故旧。因此,诸多事宜,臣仍需请皇后赐教。”
    陆昭示意吴玥起身,吴玥这才走上前,将两封帛书奉至案上。吴玥虽低着头,却仍看到拿诏书的那双颤抖的手。然而陆昭再开口时,却已是一副极尽平静的语气,语中甚至还带了一些吴音:“将军侬轻坐啊。”
    此时,吴玥便知道,这一声发高平调的“请坐”,既是请他,也是在思念那一位亲人。一瞬间,他抬起了头,君臣二人的目光便碰上了。陆昭并无泪水,意味深长地看了吴玥一眼后,目光便空洞地望向了书房外的珠帘。
    吴玥对着陆昭坐了下来,同样也侧头望了一眼书房外,珠帘后那两个内侍的身影已然清晰可见。
    陆昭将案头的纸笔理了理:“军国大事,将军自有方略,江洲虽有我诸多故旧,但仰赖唯有雷霆君恩而已。”
    “倒是吾有一事想请教将军。方才玄能法师来此,论及佛教渊源,便引出玄学自郭象之后余波,其中不乏对名教加以讨论,这便谈到了《通道崇检论》,只是此书现已失佚,法师与我正欲补全此节入史,却苦无论据。将军虽从军旅,但家学素有底蕴,不知可否为我等补阙拾遗?”
    此时,一卷空白的纸张推向了吴玥。
    吴玥眼前一亮,深思片刻,而后道:“《通道崇检论》见录于《江统附子淳传》,提及阮裕与王蒙,此二人都承袭郭象、王弼等人学说。玄学余波,无过乎名教问题。郭象所著《庄子注》言‘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又言‘大小之殊,各有定分’,其意无非是劝人各安本分方能自足其性。如果以小羡大,或是以大羡小,便是不安分。东晋门阀执政,郭象有此论,用以统民,堪称适用。不过,其更作言‘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不安臣妾之任,则失矣。’此论看似崇尚名教,其实不过是为食肉糜者辩护罢了。”
    说着,吴玥提起笔,开始落墨:“若皇后想要引考补阙……王坦之的《废庄论》、李充的《学箴》,韩康伯的《辩谦》都可作以参考。”
    侍奉在一旁的雾汐以为吴玥要列书名,然而定睛一看,纸上却写了另一段话:虞氏必亡,可要除苏瀛?
    都说口乃心之门户,能一意二用者,已是天赋秉异。
    陆昭接过纸笺,看了一眼,浅浅一笑:“王弼、李充、王坦之之辈,不过复述郭象之言。王蒙同时研究礼制,此玄礼双修之人,倡导名教、自然合一,倒并非仅为世族所用,亦可为皇帝所用。倒是不乏有人借佛教教义,来宣扬名教方外之地,倒常引起诸多争执。”说着,提笔在纸上批了一个“否”,随后将纸掉了个头,重新推回给吴玥。
    陆昭问道:“其实信仰佛教的士人中也不乏有接受名教之论,认为名教与自然可以合一,譬如阮步兵曾有‘将无同’之论,孙绰亦有《喻道论》。但也有释道安作《二教论》,认为佛教难与儒道混为一谈,不敬王者。史书虽不拒杂言,但若唯持此论,恐怕也将人心惶惶。不知将军可有建议?”
    吴玥接过纸笺,看了看,道:“沙门不敬王者之论,东晋桓玄曾有驳斥。桓玄认为君臣之敬本乎自然,而非名教之事,是以沙门虽不崇名教,亦不能罔顾君臣之论。不过桓玄篡晋,此语倒显得颇为可笑了。臣以为,范缜的《神灭论》倒是颇为可用。范缜不信因果报应之说,既无因果报应,也就无所谓不灭之身,也就无有方外之地,方外之人。不过《神灭论》中有不少论点皆出于道家,不知皇后可有著作,以备查详?”
    吴玥说着,手同时挥笔,写下另一行字:禁中徐宁兵马可有详实?
    陆昭取过纸笺,看了看,道:“佛有五千大鬼,《老子》亦有五千言,或需引入儒家之说。”
    吴玥道:“顾欢的《夷夏论》臣会着人呈送,并有昔年汉庭三千牍可进。此外仍有一卷小录,曾记晋人魏阳故事,尚存于荆州友人处,不知皇后可有需要调入洛阳?”吴玥一边说,一边提笔写下一些人的名字,其中有暗中保护顾承业的戍卫名单。
    陆昭闻言慨然一叹:“魏阳孝义之举,佛家难望天伦,倒不必多此一举。”说完,陆昭把这份名单交给雾汐,“收好,来日去府库找一找。”
    陆昭慢慢站了起来:“将军此去,祝将军旗开得胜,揽功归来。”
    吴玥亦起身下拜,然而刚要走时,却忽然想起一事,道:“虽说范缜有《神灭论》,然梁武帝亦有《敕答臣下神灭论》。范缜既为臣子,梁武帝既为人君,此亦属名教,因此范缜之言便难行于世,而人人皆附梁武帝之论。若来日佛家也引梁武帝之论,不知届时皇后将何以答呢?”
    梁武帝最终以政治压力把佛教推崇至极高的地位,打压诸多学说,这是教义的无力,亦是人臣的无力。当皇帝为了政治原因,本人扶植僧佞,贬抑诸家的时候,作为范缜的皇后,又当如何反抗?
    陆昭没有回答。
    吴玥问:“或引王弼之言,崇本息末?”
    陆昭没有回答。
    吴玥又问;“或引何晏之论,圣人无名如尧帝?”
    陆昭依旧没有回答。
    吴玥最后抬起头,抬得很沉很重,他望着陆昭:“若不然,则引嵇中散之论,‘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
    陆昭最后仍没有回答。
    吴玥默默跪地,而后下拜,道:“臣必不所负,今夜拜别皇后,唯祝皇后来日母子平安。”
    东晋第一次王敦之乱时,王敦兵入健康,便问王导对于周顗、戴若思两名抵抗者的人如何处理。第一次言,此二人南北之望,当登三司。王导不答。其次又言任以中枢令臣,王导亦不言。最后又问,不如杀掉,王导终不肯言。随后周伯仁为王敦所杀。所谓助人益者无言,则是有异议。为人害者无言,则是不反对。
    如今他一问陆昭是否不予追究,二问是否行禅,三问是否称帝自临天下。陆昭皆不答。
    吴玥坦然迈出殿门,他明白了她的选择。
    第409章 执棋
    金色的龟九片甲文庄重而华丽, 昂首向天,四足叩地,既立足于权力, 亦仰望于权力,紫色的绶带重重地垂着——这是右卫将军印。
    而紧挨着金印的, 是一尊银印, 银蛇盘踞得好生安静,然而双目微睁,俨然蓄势待发——中书与尚书的地位自东晋之后便缕缕擢升, 终为两千石贵品,乃是银印青绶。
    徐宁闭着眼睛, 双手慢慢抚摸着,感触着。龟甲无痕, 蛇鳞温润,显然, 曾经的
    无数持有者也在不为人知的清晨,一遍又一遍摩挲过。权力的令印仍有重量, 只是欲望让它不再锋利, 只是闪耀。
    徐宁坐在桌子前出神,一名内侍禀报入内。
    印盒小心翼翼地盖上了,徐宁抬起头, 露出笑:“皇后昨日殿中可有异象?”
    “禀右卫将军,昨日先是玄能法师与皇后讲经,后来征东将军入皇后殿, 与皇后相谈。将军先是言及执掌江州等诸多人事, 言语中应是要沿用江州的王谌、陈震等人。皇后对此并不置可否。随后皇后与征东将军言及佛法辩论一事,涉及诸多人物故事, 奴婢并不晓得,只记得有王弼、范缜、郭象、嵇中散等,又列举书名目录,有《夷夏论》、《老子》、《喻道论》、《二教论》、《神灭论》等,并提及梁武帝《敕答臣下神灭论》……”
    小内侍机敏聪颖,记忆力极强,将殿中对话复述了个大概。
    徐宁坐在座位上沉思。
    皇帝封吴玥为征东将军,执掌江州、豫州,所出的是正诏,他身为中书加过印,因此知道这则消息。皇帝将江州刺史拨给吴家,而非扬州刺史,本意还是想对苏瀛有所保全,继续以皇权力量压制扬州。而陆昭身为皇后,忽然看到皇帝对自己人下了这么重的手,肯定也知道扬州出事了,皇帝不得不以重利来安抚陆家。之所以这个刺史没有落在陆归的头上,还是昙静、昙攸那两名僧人搞出来的谶语起了作用。
    不过皇后竟然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表态或者过问,反倒去问吴玥佛论辩难之事,大概也是彻底接受了这一事实。
    徐宁不免内心冷笑,女主当权,本身就是对这世道固有架构的撼动,危机重重之下,难免处处掣肘,又怎么可能跳脱出自身利益而思考,不过是战战兢兢,依附于既有的强权构架罢了。如果皇后本人选择息事宁人,那么无异于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皇帝本人。
    既然如此,那么他接下来的布局方向则是要着重考虑冯谏、魏钰庭、卢霑等人的立场与实力。这一次,他与苏瀛的合作效果居然不错,如果能够拉动所有寒门实力以及部分世族来掀起“倒陆”的风潮,那么即便皇帝本人有心回护,也无济于事。
    思索片刻后,徐宁写了几封手书,书信多发往长安、抚夷督护部等地。如今洛阳方面急需用人,右卫将军部也有不少要职需要简拔人才充任,他希望长安、抚夷督护部的一些寒门族人以及故旧能够遣子弟赴任。其中,卢霑的儿子虽然刚满十三,但也被徐宁安排在右卫将军府出任掾属。另外,给魏钰庭长子魏兰时举荐为右卫将军府长史的信,也派人快马寄往荆州。
    正当他解决完此事,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忽有属官传信,说尚书令魏钰庭业已入宫,想请他前往署中议事。
    “魏钰庭已在洛阳宫了!什么时候的事?还有谁随同入宫?”徐宁猛然坐了起来,质问道。
    属官言:“吴太保在征东将军出城后一个时辰,也入洛阳城,现被安排在司徒府内,等候陛下传诏呢。”
    偏偏等吴玥出城后再请吴淼入城,徐宁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了怕吴家担心父子俱在洛阳,会被一锅端,因此特意有此安排。能够做出这个安排的,只有皇帝本人。只是两人急诏入宫,他作为中书令并不知道,应该是苑出私诏,仅有皇帝印玺。
    私诏的公信力并没有那么高,汉武帝时期,戾太子矫诏起兵,能聚集的力量并不多。包括晋朝贾南风矫诏令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卫瓘,事后也因是私诏不具有效力,兔死狗烹反刀了司马玮。但凡有基本的政治素养的,不会轻易相信一封私诏,除非传诏是双方都极为信任的人。
    首先排除的是行台的人。
    金墉城在洛阳城西北,在曹魏、西晋为帝后游乐的别宫。金墉城与洛阳城城墙相连,结为营垒,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南有乾光门,东有含春门。若要从洛阳城宫城入金墉城,便要先经过宫城北面的华林园,由华林西门而出,而至乾光门。如果皇帝希望行台配合,那么消息送出时,禁卫一定会察觉动静。
    不是行台的人。
    “昨夜征东将军、皇后宫室可有人私自出宫?”徐宁叫来一名禁卫军官问道。
    “没有。昨夜征东将军未曾出宫,宫门下钥后,皇后宫内也未有人出入宫禁。”
    “那就奇怪了。”
    这两个人居然就这么信了,到底是为什么?
    徐宁皱眉嘀咕着。难不成皇帝与二人达成了某种更深的合作?想至此处,徐宁神色灰败,继而额头上渗出一丝冷汗。
    去不去见魏钰庭?魏钰庭见他要与他说些什么?徐宁叹了一口气,如今皇帝还在洛阳,假使真想抹除自己,也只是挥一挥手的事。他去不去见魏钰庭,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抉择的。最终,徐宁正了正衣冠,命人护卫,前往魏钰庭的尚书台。
    尚书台看起来一切如常。魏钰庭初入尚书台,其他尚书又不曾入落,因此难免有点冷清。徐宁战战兢兢踏入署衙,不时地看着来往的内宦和官员,希望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徐中书今日事情紧急,先不多作寒暄,请入席吧。”
    魏钰庭神色如常,待徐宁入座,方开口道:“我听说中书近来多奔走于内,不知所忙何事,是否需要尚书台相助?”
    徐宁袖内双手捏拳,过了许久方才抬首道:“尚书久守长安,只怕不知洛阳之祸啊。陛下即将南征,苏慕洲却使陆氏族人丧于治下,内外群情眼见要崩于一线,我……我实在不知我等寒门来日将如何自处。若是皇后深信戚佞家贼谗言,一朝呼唤朝野世人,一众寒门英才不知将几人流血,几人得保头颅。”
    魏钰庭却极其镇定地看着徐宁,不免露出一丝感慨的笑容:“青史留名乃是私心,为国捐躯当为公义,无论公私,我等士大夫又怎能惜身自守,罔顾天下。况且陛下年少英略,又怎会陷忠义臣子于此。”
    徐宁略挺了挺身板,道:“尚书令久居长安,远离洛阳纷扰,难免听信风言,怯闻祸事。方镇私相授受,大将为谋军镇故意不出,行台执政牝鸡司晨,竟用女官监察,这都是祸乱之肇始啊。我不过寒门后进,孤伴君前,不能时时聆听尚书教诲,难免日日惊惧,戾言诸事,还请尚书莫要笑我。”
    魏钰庭深深叹了一口气,虽是逢场作戏,但也不免为苏瀛感到可惜。如今皇后愿意放过苏瀛,但徐宁还要挑拨苏瀛和陆家的关系,这就是置大局于不顾,强行将方镇与自己的斗争路线捆绑在一起。皇帝为什么用徐宁,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其人不过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但那个时候,只怕涉事的苏瀛也要相陪殒命。
    “既为我等寒门留以存续,此次倒有一事,中书可以出力。”魏钰庭将一卷谱牒向前一推,至徐宁眼前,“施磬不宜再留在七兵部,吏部的谱牒我已经掉过来了,只需中书首肯,日后施磬便入右卫将军府听事吧。”
    徐宁听罢,内心一喜,和手道:“既能为同袍尽以薄力,某自然不敢有辞。”
    魏钰庭微笑道:“中书既能应允,我也就别无他求。中书事务繁忙,我也不执意强留了。来日共事频繁,到时再与中书共叙旧情。”
    徐宁也从席上起身拜别,垂首行出署衙外,这才转身离开。
    魏钰庭目光冷冷地望着远处的背影,不免感慨叹息。
    如今紧张的局面,尚书台不能够允许苏瀛的人和皇后的人出掌七兵尚书这种要职。度支尚书柳匡如也即将转调弘农太守,新度支尚书魏钰庭先暂为代领,而七兵部尚书由行台的七兵部王俭兼领。毕竟南征成功与否
    也取决于陈留王氏嫡长子王谦的命运,王俭身在其位,一定会致力于让战事走向正轨。
    施磬的去留颇为尴尬,虽然其本人没有掺入到政斗中,但如今局面很难被时人接纳。然而又不能因此罢免施磬,一旦把苏瀛逼得太紧,投了楚国,使魏国尽失江东,那就太得不偿失了。为了稳妥,只能把施磬暂时安排在徐宁的右卫将军府。徐宁能借此与扬州羁縻更深,难免得意一时。
    然而徐宁是什么样的人,魏钰庭自然懂,他会把施磬当做筹码打出去的。“倒陆”、“倒世家”,从来都是政治正确的口号,背后的私计一点也不少。作为日后注定被清洗掉的徐宁一方,施磬作为一枚无辜的棋子,牺牲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魏钰庭也明白,为何皇帝要求自己来做这件事。每一个军镇重将都将看到他今日把施磬推入深渊,日后海内升平,他这个中枢魁首再无和军镇合作的可能。
    皇权再光辉,也难免由黑暗成就。执棋者的手上,无一例外,全都沾满鲜血,唯处底层,方可无辜。
    魏钰庭回到书案前,从抽屉里取出一封早已书写好的信件,交予一名亲信:“速将此信发送荆州,亲自转告吾儿,无论是谁让其离开荆州,也不能答应,即便被驱逐,也万万不可回都。如若不能见容陆氏,立即从武关北上,直赴北凉州托庇邓将军。”
    第410章 血污
    南征大军出征在即, 虽然天下人都看到了大国一统的愿景,但发生在司州、扬州等一系列事件,都让人深刻地意识到, 大国一统并不意味着乱世终结。
    自先帝登遐一来,门阀执政看似走向衰亡, 但一如秋初的烈日, 尚带着炎夏的余温。这种余温在缺少雨水调和的干燥季节,势必会点燃一场烈火,局势自此陡然转向。越来越不加掩饰的党同伐异, 从不曾消除的世庶矛盾,风波诡谲的上层博弈, 仿佛让一切回到元澈祖父一朝易储之变的前夕。
    百姓对于高层的权斗根本无从知晓,然而他们的嗅觉也极为灵敏。巷道上鲜有车马往来, 几名壮汉正从米粮铺面出来,搬运最后几批高价购买的粮食。天宇雷云翻腾, 无形的压抑便湮没在闲谈与人间烟火里。
    洛阳宫一处偏殿内,元澈闭目入定。“入定”本是释家语, 闭上眼睛, 自此向内,观察耳眼鼻舌身心意,察觉到自己, 就不会被自己脑海里的想法带着走。善念、恶念、杂念,有的时候元澈并不知道这些年是否由自己产生的,这些看似出自于自我的本能, 似乎从来不属于自我。而诸多国运人事, 从来也不独来自于皇帝。
    徐宁从外面进来,见元澈闭目坐在蒲团上, 先跪下去叩首。
    金蝉子飞拨如流星,在一声沉闷的响声后便停下了。“宫禁都安排好了?”元澈轻声问着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