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综合其它 > 何日请长缨 > 何日请长缨 第273节

底色 字色 字号

何日请长缨 第273节

    “太可笑了!”卢玉杰面有怒色,“国外都没有的概念,你们怎么就敢提出来?”
    “国外没有的概念,我们怎么就不敢提出来?”于晓惠看着卢玉杰,脸上露出一些嘲讽的神气。
    卢玉杰说:“于总工,我知道,你作为国内机床企业的一员,而且还是一位年轻的总工,对于中国的机床技术有着过高的自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承认不承认,直到目前为止,德国、日本的机床技术水平,还是远远在我们之上的。如果以他们的技术水平,都不敢贸然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提出这个概念呢?”
    “卢先生,你可能弄错了一点。”于晓惠微笑着说道,“德国、日本的机床技术水平比我们高,只是因为它们有多年的积累,在一些专利技术以及零部件的精密化程度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欠缺,这一点不假。
    “但是,要论系统集成能力,德国和日本的企业并不具有太多的优势,相反,我们在这方面是有领先优势的,无论是系统集成的理论,还是相应的实践,我们都比德、日的同行做得更好。”
    第564章 工匠精神
    “你们比德、日的同行做得更好?”卢玉杰嘿嘿冷笑着,“于总工,我觉得我们谈问题还是脚踏实地一点为好。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在机床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全球公认的。人家的领先,不是体现在某一种具体的机床上,而是植根于他们的文化上。
    “这些年,我们国内的机床企业,对了,包括你们临机在内,的确是推出了一些号称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机床,这或许就是你们自信的基础吧。而事实上,咱们国家的工业,和德国、日本相比,差距并不是拥有多少种国际一流水平的产品,而在于工业精神、工业文化,这是我们学都学不来的东西。”
    “卢助理,我不太明白,你说的我们学都学不来的东西,是指什么?”跟在于晓惠身边的助手刘江源忍不住插话问道。
    “精神,文化,这是最重要的东西。”卢玉杰说道。
    刘江源摇摇头:“这个太虚了,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对话,几乎就是鸡同鸭讲。在文科生看来,精神、文化、情怀啥的,都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一说就能明白。可是,对于纯工科背景的刘江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可以用公式来描述的吗?
    既然是公式,那怎么会存在“学都学不来”的事情呢?任何一个公式都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不至于学不来啊。
    “比如说,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里,都特别讲究工匠精神。人家打造一个零件,说了要锻造1000次,就绝对不会只锻造999次,而我们呢……”卢玉杰说。
    “我们也不会只锻造999次啊。”刘江源说,“生产零件都是有工艺文件的,工艺文件上说锻造多少次,就必须锻造多少次,这和工匠精神无关啊。”
    “我只是举一个例子,不是真的要锻造1000次。”卢玉杰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什么德国、日本的产品会那么精密,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融在他们的工人血脉里的。因为拥有这样的精神,所以他们的每一件产品,都能保证完美的质量,而这一点,我们是做不到的。”
    “我还是不明白……”刘江源皱着眉头,似乎是想继续杠的样子。
    于晓惠却是抬起手,阻止了刘江源继续说话,她看着卢玉杰,微笑着说道:“卢先生,你说的工匠精神的说法,我也看到过。不过,我想跟你说的是,搞工业,光有工匠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工程师精神。相比之下,工程师精神,可能比工匠精神更为重要。”
    “工程师精神,什么意思?”
    这一回,轮到卢玉杰犯懵了,楚占龙和徐金云也觉得新鲜,不由把目光对准了于晓惠。
    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有一阵子很流行,卢玉杰经常在公司里说,楚占龙也觉得有道理,还曾在公司的一些会议上提过这个概念,弄得公司里的不少高管也是张嘴闭嘴就讲工匠精神。
    不过,具体说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卢玉杰说不清楚,楚占龙也同样说不清楚。在大家想来,反正就是一种很玄虚很高级的东西,是值得大家去追求的东西。
    可如今,来了个商机集团的女总工,却给他们抛出了一个“工程师精神”的概念,还说这比工匠精神更重要,这就有趣了。
    于晓惠看看大家,不慌不忙地说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说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就像古代的能工巧匠一样。做工业,当然应当有这样的精神。
    “但是,工匠毕竟是手工业时代的职业,那个时代的产品都是很简单的,比如一把锄头,一根钉子,工匠只要把细节注意好了,做得足够精细,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大工业时代。我们产品,是由几千个、几万个零件组合起来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光能够把每一个零件都做到极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保证所有这些零件的组合是最优的。这种系统的优化,远比单个零件的优化更为重要。”
    “这倒是。”楚占龙点头应道。
    新维公司是做风电机的,一台风电机也是几千个零件组成的。楚占龙深深地懂得,要做好一台风电机,光是把每个零件做好是不够的,关键是零件间的组合。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这远比把一个零件做得尽善尽美要重要得多。
    于晓惠说:“系统的优化,不是一个工匠能够做到的。我们设计的机床,要兼顾功能、加工精度、加工速度、无故障工作时间、操作便利性,还有成本,这涉及到很复杂的计算,光有工匠精神,是解不开这样的最优化模型的。”
    “这就是你说的工程师精神?”徐金云问道。
    “正是。”于晓惠说,“工匠精神,讲的是手艺的传承,父传子、子传孙。而工程师精神,讲的是知识的分享和积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优的方法。
    “刚才卢先生说德国、日本的企业有工匠精神,而我们没有,这一点我不想和卢先生争论。但是,要论工程师精神,德国、日本的企业无法和我们相比,因为,要论搞大型系统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德国、日本都是欠缺的。”
    “你凭什么说德国、日本缺乏工程师精神?”卢玉杰硬着头皮反驳道。
    于晓惠说的东西,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样子,卢玉杰是个文科生,对技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于晓惠说的有没有错。他用眼角的余光看了楚占龙和徐金云一眼,发现这二人对于晓惠的话似乎有几分赞同的意思,这就让他更觉得心里没底了。
    于晓惠笑道:“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本来就是相克的。过于注重工匠精神的人,往往会执着于细节,就很难看到全局了。卢先生刚才说德国、日本都是最讲究工匠精神的,那么它们缺乏工程师精神,也就不奇怪了。”
    “有道理。”楚占龙说道,“我和德国人、日本人都打过交道,的确是觉得他们做事有点轴,认死理。说好听点是认真,说难听点的就是像于总工说的那样,缺乏全局观念,因小失大。我原来还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听于总工一说,真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听到楚占龙附和自己,于晓惠有点想笑的感觉,想不到,自己一番胡扯,还真能激起共鸣。
    关于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是于晓惠的发明,而是来自于习惯逆向思维的唐子风。
    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机床强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关于工匠精神的传说,诸如下水道旁边必须埋油纸包,马桶必须刷七次,临了还要喝一口马桶水等等,这都是曾被传为美谈的。
    工匠精神应用得当,自然是质量的保证。但如果把工匠精神发展到极端,就难免会导致僵化。这就有点像注意个人卫生一样,不讲卫生当然是不对的,但如果把讲卫生发展成洁癖,这个人也是不正常的,他将会失去许多生活的乐趣。
    临机集团一直将德日的机床企业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对于这些对手的特征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集团技术部门指出,德日的机床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产品的精度高,这得益于它们的零部件水平,临机集团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同样的水平,难度很大。
    但同时,集团技术部门也发现,德日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机床整机的水平低于零部件的水平,形成一加一小于二的结果。
    技术部门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零部件水平的拖累。每一个零部件都追求最优,结果就是零部件之间的协调性受到了影响。
    唐子风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发明出了一个工匠精神与工程师精神对冲的理论,认为追求工匠精神必然导致工程师精神欠缺。
    于晓惠是个搞技术的人,对于这种什么精神的说法,一向是付之一笑。今天,卢玉杰上来就大谈什么精神、什么文化,楚占龙看起来似乎还挺相信卢玉杰的话,于晓惠也就不得不拿出唐子风的理论来对付卢玉杰了。
    卢玉杰是个文科生,有情怀而不懂技术,跟他谈技术是对牛弹琴。要战胜一个文科生,必须使用另一个文科生的理论,而唐子风,恰恰就是一个擅长于发明奇谈怪论的文科生。
    “于总工,你刚才说,搞大型系统设计的理论和经验,德国、日本都是欠缺的,那么,咱们国家就有这方面的理论吗?”徐金云抛出了一个问题。他是跟着楚占龙创业的老人,有工业生产的经验,提出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
    于晓惠很笃定地点点头,说道:“有。目前,在关于机床系统优化方面,我们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最高的,代表人物就是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的肖文珺教授,她是我的老师,而且,她还是我们唐总的夫人。”
    第565章 系统优化
    机床系统化设计的概念并不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其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机床起源的年代,在那个时候,中国人甚至还没有接触过现代意义上的机床。
    什么叫系统化设计,如何做系统化设计,在过去200年中有着不少讨论,但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却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而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便是来自于中国的工程师和学者。
    自2000年开始,中国便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随后又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生产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与应用息息相关的。丰富的应用实践,为工程师和学者们提供了海量的研究数据,这便促成了中国在机床系统化设计领域里的飞速进步。
    肖文珺从十几年前便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凭借着她的天资以及临机集团、苍龙研究院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她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如果肖文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只能排第二,还真没有哪个人敢跳出来说自己是第一。
    肖文珺所研究的机床系统化问题,涉及到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单台机床的最优化设计。她所以会在这个方面做出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势所迫。中国机床与西方机床相比,在零部件的精度方面有很大差距,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基本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零部件的配合来弥补单个部件的精度差异,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唐子风的支持下,肖文珺和于晓惠联手,一个做理论研究,一个做实践验证,也不知道花费了临机集团的多少研究经费,终于开发出了一套计算模型,并且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
    有了这套模型,临机集团便补上了零部件精度不足的短板,能够制造出精度、品质不亚于西方同行的高端机床,参与市场竞争。由于降低了对零部件精度的要求,临机集团的机床还拥有了价格上的优势,进而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也改写了机床市场的竞争规则。
    于晓惠向楚占龙等人说起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的差异,其实也并非强词夺理,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零部件精度的提高是有极限的,精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每提升一点,要付出的成本都会呈几何级数上升。所谓工匠精神的背后,其实就是成本的无限堆积,而这些成本都是要由用户来承担的。
    借助于系统优化的技术,临机集团可以用精度稍逊的零部件,组合出高精度的机床,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成本。这样一来,机床企业的竞争就由不断追求零部件的高精度,转向了寻求机床设计的优化,而后者拼的是理论水平以及数据支撑。
    理论方面,中外各有所长,也没法说谁更强一点。但在数据支撑这方面,中国机床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就是西方同行所不具备的,而且也是它们无法超越的。
    数据来自于生产实践,中国有几百万台机床,日复一日地运转,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出以tb为单位计算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机床优化设计的基础。西方机床企业就算拥有再多的理论模型,没有数据支撑也是枉然。
    机床系统化设计的第二个层次,则是工厂级别的机床组合优化。生产一种产品要经历许多个工序,每个工序要使用不同的机床,所以一家工厂里的机床种类是很多的。
    传统的工厂里,机床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工人也有泾渭分明的工种划分,开车床的是车工,开铣床的是铣工,各干各的活,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后续的工序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插不上手。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智能制造的概念。一线操作工的数量不断减少,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所谓“无灯车间”,整条生产线上的所有设备都是通过自动化装置联接在一起的,一道生产指令就能够完成所有工序的操作。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生产线上的机床要符合统一的标准。
    工厂级别的机床组合优化,包括机床设计的标准化,还有前后工序机床之间的协调配合,此外,还要考虑容错和冗余的因素。在一条生产线上,如果有一台机床发生了故障,后面的工序就无法进行。容错设计就是要在有机床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智能化地绕开故障点,避免生产中断。
    在达到容错的效果,就需要生产线上有一定的冗余。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让机床具有通用性,一台机床坏了,另一台机床马上能够改变功能,代替这台机床的作用。现代数控加工中心原本也是能够同时完成多种加工作业的,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冗余。不过,要保留多大的冗余量,就涉及到很复杂的计算,不是随便就能够设计出来的。
    前两个层次的系统化设计,国外的机床同行也同样在做,大家只是水平上有些差异。肖文珺所做的第三个层次的系统化设计,可就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层次,那就是跨地区、跨行业的机床组合优化,涉及到数十万台机床的协作。
    在一个工厂内部,无论如何进行生产组织,设备的闲置都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高端且具有专业性的加工设备。
    例如,有些工厂在生产中涉及到超重型部件的切削加工,为此就需要购置超重型机床。但这种超重型部件的加工,却不是每天都有的,也许一年也只有那么几次。这样一来,企业拥有的超重型机床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闲置的。
    这一类高端的专业机床,往往价格都非常高。一旦闲置,造成的资金浪费就是极其可观的。
    肖文珺所做的跨地区、跨行业机床组合优化,就是通过网络技术把各企业拥有的专业设备联系起来,某一家企业的机床闲置时,可以承接其他企业的同类加工任务。这样一来,另一家企业就可以不用购置这类专用机床,从而节省下大量的设备投资。而拥有机床的那家企业,又可以通过为其他企业代工来获得收入,缩短设备投资的回收期。
    除了这类高端专业机床之外,一般的通用机床其实也存在跨企业借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许多企业的生产不是连续的,往往是有几个月旺季,又有几个月淡季。进入旺季的时候,企业会嫌设备不够用,而进入淡季时,企业的设备又会大量闲置。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跨企业的设备使用平台,不同企业就可以在旺季和淡季时与其他企业调济生产能力的余缺,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
    要实现企业间的设备共享,同样存在设备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问题。越是专业性的设备,越不容易与其他企业共享。但如果一味强调设备的通用性,对于专业生产来说,又未免影响效率。如何在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说这个层次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在西方国家里,要实现设备的跨企业共享,涉及到的利益牵扯太多,这不是工程师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在中国,至少在国有企业范围内,要推行这套体系是有一定基础的。
    肖文珺最初也没想到这件事能够办成,她只是在闲聊的时候,向唐子风说起了这样一个思路。没想到唐子风当了真,一边吩咐她和于晓惠尽快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一边利用自己的行业影响力开始了推广。
    唐子风至今仍然担任着机二零的秘书长,而机二零则是国内影响最大的机床企业的联合体。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使用的机床多数都是国产,而国产机床又多数来自于机二零企业。所以,机二零企业联合推广这套机床共享系统,响应的企业还是非常多的。
    有些企业本身对机床共享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碍于机二零的面子,也答应先参与进来试试。还有一些企业,就绝对是看在唐子风的份上,不愿意为这么一点小事而拂了未来国资委领导的面子。
    为了能够最好的匹配不同企业的生产要求和闲置设备,唐子风推动国资委牵头建立了一个设备云平台,在平台上可以随时查到每家企业的每台设备的即时运行情况,包括磨损情况、维修记录等等。这项工程之繁琐,也是难以描述的。
    系统推广之初,出了不少岔子。有一段时间,肖文珺和于晓惠东奔西走,忙着处理各种差错,可谓是焦头烂额。但每一项差错,都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启发。几经磨合,这套系统逐渐成熟,参与系统的企业也渐渐地尝到了甜头,抱怨声越来越少,赞扬声越来越多。
    一些原来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也开始主动申请加入了。系统所覆盖的范围,也从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逐渐扩展到包含了大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第566章 搞战术的心都太脏了
    “子风,你怎么会对这件事这么用心?”
    终于闲下来之后,肖文珺这样对唐子风问道。
    唐子风此时正坐在电脑前,玩着一款十几年前的老游戏。听到肖文珺的问话,他笑呵呵地说道:“你没有觉得,你们搞的这一套,都是剽窃了我的思想吗?”
    “不会吧?”肖文珺做出惊讶的样子,“唐子风,我认识你也有20多年了,我怎么不知道你还有思想啊?”
    “瞧你说的,我怎么就没思想了?”唐子风不愤地反驳道,“我好歹也是人民大学计划系的最后一届毕业生,综合平衡这四个字,可是刻在我的灵魂里的。你说说看,你们现在搞的这一套,是不是体现了综合平衡的思想?”
    “要这样说,也对。”肖文珺倒也没有和唐子风杠下去的意思。她承认,自己之所以想到这样一个模式,也的确是受了唐子风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子风的本科专业是计划经济学,虽然国家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但计划思维却是不会过时的。唐子风说的综合平衡,在很多领域里都有体现。肖文珺搞的这套跨企业机床共享系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种计划思维,唐子风说她剽窃了自己的思想,也没完全说错。
    当然,所谓剽窃,也就是夫妻之间的玩笑话了,肖文珺是不会当真的。
    “可是,子风,你有没有想过,推行这套系统,对于你们机床企业来说,是很不利的。”肖文珺说,“原本各家企业都要买机床,现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有些企业就可以不用买了,这不是冲击了你们的业务吗?像你这样一个财迷,怎么会支持我们推行这套系统呢?”
    “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唐子风牛烘烘地问道。
    “嗯,先听假话吧。”肖文珺抿嘴笑道。先听假话也有好处,就是能够知道唐子风有多虚伪,这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