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稳定不拖后腿的大后方亦是取胜关键
当然在李世民而言,那种重新上战场,冲锋陷阵的冲动,只是一种理性之外的东西:昔年刚猛无俦的小秦王就因每战必前而为人诟病,这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更无冲锋陷阵的可能。何况这双线作战,对于目前的大唐的经济确实是一大挑战。这大后方的稳定的重要性,毫不逊色李靖、罗士信他们在前线的拼杀。两路大军近乎二十万兵马的吃喝调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此李世民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粮草资金,以作调度。
万幸的是天空作美,前两年大唐风调雨顺,没有任何水旱之灾,各地都出现大丰收的情况。征收上来的粮草还能够应付调度,不至于陷入无粮之境。至于银钱,也是尽力征集,为此他这个皇帝甚至亲自接见了大唐第一巨富郑凤炽,从他那里筹措到不菲的资财。
“房相、杜相,你们说辽东应该派谁去治理较为妥当。”李世民刚刚收到罗士信的八百里加急,得知了辽东潜在的忧患,以及他不及时进兵的因由。辽东是中国领土,虽然较为偏远贫穷,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不好也是中国的领土,没有任何道理嫌弃。
房玄龄道:“臣下认为义兴郡公最为合适。”
“舅父啊,他确实是个人选!只是他刚从蜀地归来,又让他去辽东坐镇,实在有些不妥!”李世民认可的点了点头,他口中的舅父正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他是最早看出李世民才华干略的人物,一手撮合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这对千古良配的婚事,也是坚定不移的秦王党一员。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手上的兵力不足,他借用职位之便将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因此获得大功,成为唐朝的宰相。
不过因为罗士信的存在,李世民一大早就定了胜局,很多因为玄武门之变而立大功从而崛起的人物都没有获得这从龙之功,高士廉亦是如此。
不过作为最为信任的亲信之一,高士廉还是获得了重用,他给李世民派往蜀地当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建成给调往蜀地封为蜀王,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调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这其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李世民有着一代君王的冷血与无情,取得了胜利的他,在没有确切的定下胜局,不会给李建成任何反击的机会与可能,他知道自己这位大哥在政治上的卓越能力。就算蜀地偏居一隅,他也不愿见自己将来掌控的国家出现一个国中之国。
高士廉的主要任务便是监视李建成,当然他也要履行自己身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权。不要小看大都督府长史这个职位,在唐朝益州大都督这个职位大多都是由亲王遥领的,并不管都督府的任何职务,所有的行政皆由大都督府长史来处理,也就是说高士廉是益州行政第一把手。
当时蜀地民俗轻薄,很多偏远的地方,迷信鬼神之说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就算对于生病了的父母都不敢在床前侍奉,而是远远地以棍棒挑着食物地给他们吃。高士廉得知如此情况,因势诱导,使得风俗得以改观。同时还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蓬勃办学,将西蜀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蜀中大治。
现今李世民已经登基为帝,坐稳了李唐江山。可谓大势所趋,万众归心。也就将高士廉调回长安听用,体谅父亲年事已高还特许李建成回长安探望。
这蜀地不好治理,高士廉能够干的如此出色,能力可见一般。辽东的情况比蜀地更为恶劣,高士廉有治理蜀地的经验,对于辽东的治理也当得心应手。
李世民也知高士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是自己这位舅子帮了他太多的大忙,却没有好好享受过,原本打算将他调回长安,让他当任宰相职位,达成一个文官最高的梦想:封侯拜相,让他去治理辽东,这个想法自然告吹,觉得有些对不住他。
“能者多劳!”杜如晦颔首道:“义兴郡公是最佳选择,这时派人去辽东不只是治理,还要配合大总管攻取高句丽,甚至还要与百济大和国决战。治理辽东,确实不只一个人选,但要配合大总管用兵,却是最佳的选择。若实在有所顾忌,陛下派臣或者房相、魏大人去也行,马周也是一个选择,只是他官职太低,还不足以总揽辽东大权。”
李世民无言以对,现在大唐正在关键时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离不开这些治世大才,颔首道:“我明白了,就让舅父去辽东吧。有他在,我也放心。”
“臣这里觉得应该适当地给大总管增兵了,东路不比西路。西路大军没有像样的城池,不怕给截了后路,可以一直将兵权握在手中。东路不一样,那边的地势险要,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大总管每攻下一座城池,必需要派兵留守。尤其是辽东这样的坚城,更是如此。这攻下的城池越多,他手上真正的可用兵马就不多了。”房玄龄说着有些为难的吹嘘道:“这大总管越发成熟厉害,他不可能不知道他面临的情况,却没有向我没开口要兵。显然也明白我大唐面临的困局。他宁愿为难自己,也不愿为难我们,我们却不能为难他,不给他足够的兵力,就让他去攻城略地?”
李世民道:“这点……我已经考虑过了。让契苾何力率领铁勒骑兵去支援东路军,你们看如何?”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看了一眼,身为宰相,他们非常清楚大唐的近况,左右两路近乎二十万大军是目前大唐动员兵力的一个界限。如果无视这个界限,强制征兵,将会影响到田地的耕种,影响到国家的生计,将会造成如杨广昔年面对的一般情况。
这是竭泽而渔的举动。隋朝之灭,便在于此,过渡的征兵,过渡的滥用民力。
“好是好!只是……忠心方面,不知会不会有问题?”房玄龄带着几分迟疑的说着,李世民的天可汗,是整个北方草原的可汗,有权利行天可汗的任命,调用草原部队为他而战。这白给的力量不用白不用,李世民自然不会客气。李靖的西路军中便有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已经臣服大唐的突厥骑兵队。
契苾何力是铁勒族契苾部人出身于铁勒可汗世家,是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莫贺咄特勒契苾葛之子,在年前不久,契苾何力率众投降了大唐,李世民封他为左领军将军。
比之早已归心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归顺的时间毕竟不长,忠心还是有待考验的。
李世民起身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以诚心待契苾将军,契苾将军必不负我。这点我相信契苾将军……”
房玄龄、杜如晦也不再劝说,在识人用人之上,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与李世民之间的差距,李世民真正厉害的并非是他的文韬武略,而是他能够将一个个敌人变为他最为忠心的铁杆心腹。
李世民长吐了口气,道:“兵有契苾将军不用愁,辽东的治理也有合适的人选,应该会有一个稳定的后方。粮食也不用愁,大总管就是一个福星,知道我们缺粮。一口气从盖牟、辽东两座坚城中缴获了六十多万石粮食,足够他们大军吃上一年了。这一年不用愁大军的粮食,还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房玄龄、杜如晦个相继笑了起来。
房玄龄道:“高句丽没有别的什么长处,唯一特别的地方是能守。他们做了十足的准备面对我们大军的围困,存粮丰足在情理之中。只是他们想不到大总管用兵如此凶悍,所存的粮食反而便宜了我军。”
也由不得他们不笑,罗士信这前线有足够的粮食,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万里运粮,这万里运粮大军来回往返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丝毫不逊于前线大军的消耗,节省下来的财物足以让他们这些为钱粮愁白头的大人物,做梦都笑出声来。
“东路军问题基本解决,接下来就看大总管自己的表现了!”李世民说道这里,神色又变得有些担忧:“西路军的粮草要准备妥当,他们大军越深入吐谷浑腹地,粮道越不安全。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我大唐在前线誓死拼杀的将士能够不为温饱而烦忧。至于侯君集部,你们多多注意,若有消息,立刻回报。”
房玄龄、杜如晦一致领命。
面对绝大多数将领撤退的提议,西路军的李靖一意孤行的采取了侯君集继续进兵的意见,分兵追击吐谷浑残部,其中侯君集率领的南路大军已经彻底的失去了消息,完全没有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