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节
*去年旱了一阵,今年反倒夏洪暴涨,好在程耀人虽被赶走了,他那治水十方却还留着,一样能为朝廷发光发热。
至于李蜜则在封妃之后士气高涨,眼看洪水泛滥,冲垮了不少房屋堤坝,便再度面圣上疏,这回她呈上的是水泥方子——比起玻璃,这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当今之世,大周百姓其实已掌握了石灰砌墙的技术,将石灰和黄泥混合,风干后的墙面既光滑又平整,只是坚固程度到底有所不足,用久了还会出现开裂的现象。
水泥却不同,既结实耐用,运输起来也十分方便,加水搅拌后在空气中就能硬化,再混以砂石黏土之类,不止降低成本,用途更十分广泛:除了建设堤坝、房屋,还能用于官道的铺设,用这种法子铺出的路面,几乎能容十二辆马车并排通行呢,想想便十分壮观。
夏桐甚至想按照现在的建筑样式,用大理石做基底,水泥涂墙,外边再均匀地抹上一层石灰浆,做成欧美风影视剧里常见的那种小白房子,优美而动人。
不过,考虑到整个内廷的占地面积,得用多少预算,夏桐很快便打消念头。何况,古人忌讳颜色,花花绿绿的虽然俗气,可也热闹,真弄成一色的白墙平屋顶,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穿孝呢!
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还是加紧建设堤坝要紧。
与此同时,城外陆续有流离失所的难民涌入,皇帝和大臣们商议如何赈灾,夏桐则将各家的夫人们召集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多开设几个粥铺,再有那废弃不用的木料,悉数运来搭建棚屋,为灾民们提供住所。
这些可怜人在水里泡得久了,又经历长途跋涉,难免生起病来,不过一夜之间,城里便再度闹起时疫。
好在有王静怡在,她将积攒的灵泉水兑成数份,掺在施舍的粥汤里分发出去,如此不显山不露水的,用灵泉维持那些难民的生机,延缓病势,崔玉明则加紧施为——这段时间足够他开发出对症的良方了。
这两人居然配合无间,也是罕事。
刘璋则不那么愉快,今年的水患来势汹汹,可纵然有这许多应对之策,每一项却都是得花钱的——国库里所存的已不多了。
怎么着也得想办法多掏些银子。
夏桐建议,“不如号召大臣们募捐?”
刘璋叹道:“朕何尝不知,只是此事也不好硬做,太强人所难倒像是抄家了。”
总得心甘情愿才好。可惜,但凡家底丰厚的,哪个不是在宦海里沉浮几十年的老油子,要他们出钱出力,无疑比登天还难。
夏桐想了想,“大臣们最爱惜名声,但凡有一人出头,其余的必不甘落后。”
她觉得蒋家就很不错,蒋文举虽然赋闲在家,不见得一年功夫就坐吃山空了去,府里肯定存着不少呢。
刘璋道:“正是这个为难,他是朕的亲舅舅,朕怎好逼迫他?”
那不成忤逆了?
夏桐狡黠的一笑,“您不行,太后娘娘却可以,何不请宁寿宫出面?”
刘璋摆手,“这个更难。”
太后自己都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让她去请娘家兄弟交银子,不如杀了她。
夏桐心道这人一向最会使坏的,怎么忽然变成死脑筋?于是附耳低低说了几句。
刘璋听罢,那张因休息不足而略显苍白的面容上露出红晕来,他抱着夏桐的脸,重重啃了两口,还揉了揉她的头,似夸似叹道:“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夏桐:……这话听着好耳熟啊。
第148章 募捐
刘璋志得意满, 捧着夏桐的脸道:“既如此,这件事朕便交由你去做,也不必假手旁人了。”
尽管鬼主意是夏桐出的, 这会子她却假惺惺地扮起好人来,“不妥吧?妾才疏学浅, 焉能胜任?”
刘璋知道她怕担官司, 只得先打消她的顾虑, “放心,宁寿宫那头朕自会瞒着,总不让母后知道是你的手笔便是。”
一面说着, 一面还在夏桐光滑柔嫩的脸颊上揩了两把油——打从生了两个孩子,脸上的肉便再难减下来,看去倒是更显年轻了,手感也好。
夏桐瞪着他,老不正经的!
刘璋哈哈大笑。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夏桐答允了皇帝, 自然不会渎职, 回头便照计划布置起来。
这个其实是她早就打听好的, 当初蒋文举立下休书, 赶夫人出门,蒋大夫人走时几乎带走了丞相府一半的奴仆——两人成婚时属大夫人娘家势大, 陪嫁自然也不少。
原本这些人该由蒋大夫人的母家苏家供养, 谁知经北戎王那么一闹,蒋大夫人被送进庵堂长伴青灯古佛,身边只留了两个粗使丫鬟, 余下的奴仆苏家也不愿白养着, 便都赶了出来。
可这些都是跟了蒋氏夫妻几十年的老人了, 如今既做不动重活,也不肯回原籍当个累赘,只能盘踞京城,辗转求生。其中纵有几个年轻体健的,又有谁家肯雇用他们?蒋文举虽说没了官职,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万一哪日东山再起,这些人可不得投奔旧主,反而白费了银子钱。
所以这伙人至今无处可去,反而混在那伙灾民里打打饥荒,逢着施粥施饭的时候讨些便宜——这些事,夏桐自然是通过宫外的耳报神探听到的。
如今正是用得上他们的时候,夏桐便着人传话,给他们银子,让他们只管到蒋家门前去闹,闹得越大越好。
秋菊咦道:“蒋大人素有贤名,府里难道还会有不公之事么?”
春兰笑道:“你不懂,越是正经古板的人,私底下的怪脾气越多着呢,没听过一句话,知人知面不知心?况且,就算他没甚把柄在手,他那位前头夫人可不是好惹的,只怕底下人早就积了不少怨言,自古夫妻本一体,焉知这笔账不会算到蒋文举头上?”
她担心的倒是另一桩,微蹙着眉向夏桐道:“奴婢只怕蒋家余威尚在,这些人心有忌惮,不敢肆意吵闹。”
夏桐摇扇微笑,“等着瞧吧,财帛动人心,只有咱们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出来的。”
蒋文举要真那么善良,老早就该将这些奴仆接回府去,到底服侍他一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偏偏任由他们流落在外,可见是个冷心冷情的人。
夏桐算计起来便更心安理得了。
不出她所料,只是稍稍施与了几锭纹银,便有胆大的上东街蒋家去叩门了,蒋文举不见,这人坐台阶上便哭天抹泪起来,痛诉蒋家人如何欺男霸女,谋夺了他家田产,逼他为奴,年老了还要赶出家门挨饿受冻,天王老子也不带这么磋磨人的!
这人原有一把嘹亮的好嗓子,说起话来整条街都能听见,蒋文举被他嚷嚷得心惊肉跳,唯恐街坊四邻听了这些不实之言,末了考虑再三,只得将这无赖请进门去。
其他人一看便不乐意了,凭什么这人就能好酒好肉的招呼着,他们却得在外喝西北风?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一个个揎拳掳袖,也学着先头那人的模样坐到台阶上哭诉,俨然成了个戏班子,句句泣血,字字惊心。
其中还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捧着肚子硬说是有了身孕被赶出来,逼着家主人对她负责——没准还是位小少爷呢!
姑娘一脸得意,蒋文举望着不知从哪冒出来的野种,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险些栽倒下去!
等他终于醒悟,要将这些人牢牢看管起来,谣言已经传遍半个京城了。
蒋太后不得不将兄弟召进宫去,劈头盖脸的责骂,“你是怎么回事,蒋家的名誉生生叫你败坏了,难道丞相做不成,连人也不想当了?”
她以为娘家兄弟自暴自弃,殊不知蒋文举也觉得挺冤呢,他自问没什么要命的仇家,究竟是谁铆足了劲儿要对付自己?冯在山按说没这般清闲,何况,这事对冯家亦没什么好处。
蒋文举这厢疑神疑鬼,太后却不愿跟他废话,言简意赅的道:“你素日为官做宰,背地里难免得罪不少人,如今要抽丝剥茧也难,还是得快些将这件事压下去。”
蒋太后不愧是见过些世面的,轻易就抓住重点。
蒋文举陪着笑,小心翼翼道:“臣已将那些垢谇谣诼之人严加看管,只是……”
只是流言发酵起来容易,按下却难——世人对于这类豪门丑闻的兴趣毕竟太大。
蒋太后当然不能眼看着蒋家风评一边倒,那样官复原职的机会就更渺茫了,必须得想办法扭转不利情势,她很快拿定主意,“即日起,开仓发粮,有多少赈多少,非如此,不足以平息物议。”
“啊?”蒋文举不禁瞪大了眼,城中灾民何止千万,他又不是石崇那样的巨富,真要是由他负担起来,少说得去一半的家底!
蒋太后看着他便来气,“都什么时候了,还计较这些?银子重要还是官声重要?”
从前看他也还好,如今怎么越来越畏畏缩缩起来,狗肉抬不上席面!
你当然不着急,花的又不是你的钱!蒋文举嘀咕了几句,也只得无可奈何答应下来。
将要告退,太后却又叫住他,“那个身怀六甲的女子,当真不是被你收用过的?”
知弟莫若姐,这个弟弟看着清心寡欲,肚子里有几根花花肠子,蒋太后却是门儿清。至于谣言所说的蒋文举为了那女子跟夫人大打出手,以致于劳燕分飞,这个就纯属无稽之谈了。
蒋文举黑了脸,没想到连姐姐都觉得他行事不正,当即赌神发誓,他跟那女子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扯,纯属被人构陷——再说,要偷吃他总得找个略有姿色的吧,这大肚婆眼若铜铃,声如洪钟,他这样的小身板哪里消受得起。
想到此女这般败坏他的名誉,蒋文举衔恨道:“回去我就赏一帖药给她,把这孽种打下,看她还敢不敢生事。”
太后却摇头,“不必,就让她生下来吧,这会子急忙出手,倒显得咱们做贼心虚,等孩子生下来长得不像,自然就知道不是你的种了。”
蒋文举忖度这话,似乎太后仍怀疑那孽障流有蒋家骨血,自个儿憋屈得没话说,只得忍气退下。
隔日就开了库房,取出一袋袋的白米、包谷、黄黍之类用来赈济灾民,连喂马的草料和大豆也都搬了出来。蒋文举本着好人做到底,索性自己出资到绸缎庄定了大批的粗布,为这些难民们裁制衣裳和被褥,一时间,人人都称赞这位旧日丞相的义举,当然也不再提起那些恶仆所造的谣言了。
京中其余世家眼看蒋文举出了头,自然不甘落后,更担心他是否与皇帝做了什么交易,否则平白卖弄殷勤做什么?于是纷纷开仓放粮,饥民们虽然仍无家可归,至少温饱问题是解决了。
与此同时,夏桐也号召后宫众人一起募捐,凡是肯捐资捐物的,她这边都会登记在册,末了还会呈给皇帝过目,再由皇帝亲赐一块匾额。能进宫的女子,多半家世不会太差,当然不缺银两,皇帝赐字虽说只是个虚名,却能给家中门楣添多少光辉——千金买马骨,不过如此。
于是踊跃报名的不少。
蒋太后身为帝王之母,自然不甘落后于小辈,可这位老人家不改悭吝本色,巴巴地让常嬷嬷来传话,让夏桐在募捐册上记一千两纹银,却打算走公中的账——她老人家精明着呢。
夏桐心里翻了个大大的白眼,面上仍微笑着,“这可不成,账册是要经陛下过目的,本宫虽为皇贵妃,亦不敢擅作主张。”
常嬷嬷也觉得颇为羞惭,从前还没觉得蒋太后如何,如今瞧着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可她身为奴仆只有传话的权利,唯能赔笑道:“太后道,陛下素来仁孝,必定不会为这等小事与宁寿宫起隔阂,娘娘照办即可。”
夏桐沉吟片刻,提笔然后放下,摇头道:“不行,若开了这个先例,往后本宫还怎么统辖六宫?请您回禀母后,恕本宫无能为力。”
假账虽也做过,再没这样明目张胆的,何况蒋太后一文不花却白得了美名,其它捐了银子的得怎么想?这不明摆着媚上欺下么?
常嬷嬷见夏桐态度坚决,只得老实回去复命。
蒋太后气得摔了个瓷盅,正准备亲自去跟夏桐张口,蒋文举却来了——他是来借钱的。
太后不耐烦,“你府库的银子呢?”
蒋文举讪讪道:“这些日子开仓放粮,早就花用得差不多了,其余几项银子又都借给了几处布政司,还没收回来,这不,只好来找您救救急。”
他当然知道太后有多少私房。
蒋太后看他眼神闪烁,便知他不过虚张声势——这个弟弟一向脑筋聪明,断不会到山穷水尽再来求她,只怕府里的银子多得是,只是借这个名头来骗她的体己,呵,以为她是傻子么?
蒋太后皮笑肉不笑,“不巧,哀家才答应了募捐,只怕这会子挪不出多的。”
说罢,指挥常嬷嬷等人将几个箱笼都搬去夏桐宫里。
常嬷嬷:……这哪是姐弟,这是仇家吧?不过,皇贵妃那里总算能交差了。
第149章 神人
蒋太后当然不是真心募捐, 不过是暂时哄着傻弟弟罢了,她以为夏桐闻弦歌而知雅意,必定会体会出她的意思, 将那几个箱笼好好收着。
谁知等打发走蒋文举,蒋太后着人去关雎宫要回,夏桐却道已经交给了内务府变卖, 折算现银用作募捐的物资了。
“卖了?”蒋太后只觉天旋地转。
夏桐诚恳点头,继而抿唇一笑, “妾就知道母后最是慷慨大方的,怎忍心见得‘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如今有了这些银两, 少说也能再多捱半个月了。”
“你、你……”蒋太后指着她的鼻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她的体己!她积攒了半辈子的私房!蒋太后还是头一遭遇见这样的事情, 恨不得立刻气死过去——死了也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刘璋得知之后亦有些心惊,嗔着夏桐道:“你胆子也太大了,怎敢上虎头捋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