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关系户大聚会
对于刘奎的志向岳山能做的只有支持。事实上刘奎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书院弟子,在很多年前就一直有学子立志弘扬华夏文化,并身体力行的去做。
尤其是在他写出《华夏文明》这部书之后,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潮流。
岭南的教化工作推行的如此顺利,书院的弟子居功至伟,八大书院之一的广州书院就是以这些人为基础创立的。
还有高原三国、新马岛海域、西域,北方的大汉国、坚昆国等等,都有书院的弟子去传播华夏文明。
嗯,这个大汉国和汉朝没有关系。因为该国的人体型高大威猛,所以自号大汉国,这个大汉是身材高大的汉子的意思。
坚昆国就是后来的黠戛斯汗国在叶尼塞河旁,以李陵后人自居,对中原王朝非常向往,去年他们的首领失钵屈阿栈还亲自来大唐朝觐。
对于他们的到来李世民非常高兴。
流落在外的华夏血统建立的国家重新回归,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华夏文明》这部书的正确性,又扫除了一个争霸天下的障碍。
就封失钵屈阿栈为坚昆都护府大都督、左屯卫大将军,隶书燕然都护府管辖。
(历史上确实有这两个国家,也是大唐的藩属国。)
岳山一开始也很惊讶,这行为看起来怎么那么像西方基教的传教士啊,但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原因所在。
现在是大唐,不是宋元明清时期。文人的热血和风骨犹存,文化和民族血液里扩张的基因还存在。
这二十年间大唐纵横天下所向披靡,培养出来了天朝上国的自信。
还有就是,虽然详细的世界地图还没有流传出来,但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的大陆,中原只是其中的一隅。
而书院古往今来都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一般人更加清楚。
岳山的新学在其中也起着引导作用,龙首四句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座右铭,《华夏文明》更是被这些人视作指路明灯。
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培养出这种以弘扬华夏文明为己任的文人一点都不奇怪。
对于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岳山只有支持的份,怎么会反对。
所以,虽然很遗憾又一个优秀的学子离开,他还是坚定的给予了支持。
他的支持可不仅仅是放人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
他们的家人会得到照顾,家里有兄弟想来书院读书的免试录取,还有各种书籍、物资的支持。总之就是要让他们走的没有后顾之忧。
之前所有和学院申请去边荒区域,教化传播华夏文明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受到类似的帮助。
而且书院也会对这些人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到了蛮荒之地如何自保,如何展开工作,都传播哪方面的学问。
文学、天文学之类的都可以传播。
为了传播学问,甚至可以用金银珠宝、茶叶、丝绸、瓷器、玻璃、钟表等等贵重物品收买那些异族首领和权贵。
但严禁把工学技术传播出去,这是硬性要求。
就是为了防止异族学会技术翻脸不认人,然后反过来用这些技术和大唐做对。
刘奎他们要去的是东胜神州,岳山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孙福才,让他尽量配合他们的工作。
胜海侯孙福才是大唐通往东胜神州航线的实际掌控人,一路上大大小小的补给岛屿全都再他的掌控之中。
就算到了东胜神州他的话也是一言九鼎,不管是大唐过去的人还是当地土民,他说话都管用。
有他帮衬着,刘奎等人的教化工作会好做的多。
刘奎他们走了没几天,书院又一次变得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开始了。
……
四姓坪火车站,一列火车‘呜呜’的停靠在站内,千余名士子从车上下来,不少人都回头用惊叹的目光看着这列绿色的铁皮车。
一名年轻士子感慨的道:“早就听说京畿有奇物名为火车,无需人畜之力可载千万吨重物奔驰如飞。初听还以为是谣传,今日一见方知是自己见识太少也。”
他旁边一名士子也下意识的接话道:“是啊,我也是早有耳闻一直不敢相信,亲身乘坐才知道所言非虚。据说此物乃夏国公所造,果然不愧是神仙中人啊。”
说完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大生知己之感。
“某邓州廉生虹,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哦?那可真是太巧了,咱们还是半个乡亲,某复州王堂。”
两人都属于山南道,还真是半个老乡。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这里见到家乡人他们自然是非常开心。
互相见礼重新认识过后,廉生虹问道:“可是复州竟陵王堂王时升?”
王堂惊讶的道:“正是王某,廉兄是如何知道王某的?”
廉生虹苦笑道:“说起来咱们两个可真算是有渊源,我并不是因为你的才名才听说的王兄,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了。”
王堂道:“哦,敢问其详?”
廉生虹语气复杂的道:“家父曾经在竟陵游历,听说了王兄苦学不辍感动县学教谕的事迹,回去后时常用这件事情教导与我。”
“所以我对王兄可谓是闻名已久,没想到今日在此得见本尊,真是缘分啊。”
王堂瞠目结舌,好半晌才摇摇头道:“这还真是……缘分呐。”
有了这个缘故在,两人的关系就变得更加亲密了。
实际上廉生虹刚才话里已经很给王堂留面子了,只说他感动县学教谕,却没说是怎么感动的。
王堂家境贫寒,虽然朝廷分的有地,但奈何父亲肢体残疾不便劳作,只有母亲一人忙里忙外养活一家几口人,日子过的可想而知。
这样的家庭情况自然就没钱送他去学堂读书。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帮母亲干活懂事儿的早。知道读书才是出路,就利用闲暇的时间翻墙去村里的私塾偷学。
偷听的多了总会被抓住,私塾先生就训斥了他几句。读书人吗,都喜欢掉书袋子,训人的时候难免会夹杂一些‘圣人之言’。
结果王堂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张口就把后面的语句给背下来了,而且是一口气背了数百字,没有丝毫错误。
那个先生大惊,连忙又询问了他很多东西,结果他都对答如流。先生知道自己遇到读书的种子了,就决定要收他当学生。
当然了,这个先生也不是动了爱才之心,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升学率。
要是能把弟子送进县学,那他的私塾就可以打出名气,能招收更多的弟子了。
但不管怎么说王堂获得了读书的机会,跟随这个先生学了半年。
十岁的时候被这个先生带着参加了县学考试,虽然成绩不突出但也算是考进去了。
然而别忘了他的年纪只有十岁,在一众十五六乃至二十岁的同学中间,他就显得很突出了。
县学的教谕一打听他的情况也是非常惊讶,当场就收他为徒。并且四处为他扬名,使他的事迹名传当地。
后来他也争气,在县学名列前茅接连考中生员和举人,只是在今年的道试中折翼。
但很多人都说是他的成绩勉强也算是合格,只是上面的大宗师们对他期望很高,认为他年龄还太小,压一压磨砺一番会有更大的成就,所有没让他过。
这就是王堂的经历,虽然很传奇很立志。
但不管怎么说,当面揭穿别人的贫寒出身都不是一件礼貌的事情。别人自己提那是他不忘本,一个刚认识的人张口就说,那很难不让人多想。
所以才说廉生虹是给他留着面子的,没有说他的家境,只说感动了教育。
王堂这么早熟的人自然也能听出其中的道理,对廉生虹也顿生好感。
尤其是自己还莫名其妙成了对方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缘分就更深了。
两人也是越聊越投机,恨不得歃血为盟皆为异性兄弟,称呼都直接改了。一个喊兄长,一个直接喊‘贤弟时升’。
王堂问道:“兄长是来考渭水书院的吗?”
廉生虹有些为难,怕说出真相让对方误以为显摆,但又不像骗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那个……家父和顺之先生有旧,蒙他器重写了一封荐书,所以无需考试可以直接进学,你不会嘲笑我走关系吧?”
哪知道王堂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来:“哈哈……兄长这是哪里的话,就说你我二人有缘,没想到缘分如此之深。你看这是什么。”
说完他从怀里摸出一封书信,封面上写着五个大字:无功兄亲启。
得嘞,不用问了,这也是一封荐书,免试入学的那种。
廉生虹的表情别提多精彩了,最终化为苦笑:“这还真是……缘分呐。”
王堂把信收起来藏好,笑道:“确实如此。不过我有个疑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廉生虹道:“你我一见如故,有什么事情尽管问。”
王堂道:“你说的顺之先生可是夏国公的高足冯易冯顺之?”
廉生虹道:“居然是他,兄长的际遇让人羡慕啊。”
王堂亦道:“哈哈……咱们彼此彼此,如果我没猜错你的荐书应该是大宗师给的吧?”
王堂道:“瞒不住兄长啊。”
大宗师是同一个考区内的考生对道试主持人的敬称,不是同一个考区的人是不能用这个称呼的。
大宗师可不是谁都能担当得起的,满大唐掰着手指数也不超过五指之数。
而且就算是真正的文坛大宗师,也不会有人喜欢别人当面这样称呼自己。
两人都隶属于山南道,道试属于同一个考区,称呼大宗师是没有问题的。
两人一路跟随参加考试的士子来到书院门前,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很是感慨。
廉生虹道:“不愧是天下第一书院,居然有这么多人来报考,比我们道参加道试的人还多。”
王堂道:“据说每年都有不下两万名士子参加入学考试,只有前一千名才能入学。二十取一,竞争非常激烈啊。”
两人同时摸了摸自己怀里的书信,然后相视一笑,还好他们不用参加考试。
就在这时,旁边突然有一个人接话道:“你们的消息过时了,今年书院扩招,将会招收两千名弟子。”
两人转身望去,发现是一名年龄和他们差不多的士子,就客气的拱了拱手道:
“谢兄台相告。多招收一千人,来报考的士子希望又多了一分,此乃好事啊。”
那人又说道:“你们两个连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打听清楚就来参加考试了,还真是……算了,你们排队抽签吧,我先走一步告辞。”
看着挤进人群的那个自来熟士子,两人再次相视一笑,真相看看他知道真相后是什么表情。
所谓抽签就是抽取考场号,防止有人作弊。
两人并没有排队去抽签,而是慢慢的从一旁绕到了校门口,拿出举荐信顺利进入了校门。
在门卫的指引下他们一路来到教师办公区,找到了院长和院正办公室。巧的是两人都在,且还在一个办公室。
敲门进去后两人惊讶的发现,刚才在校门口和他们说话的那个学子居然也在。
对方显然也发现了他,惊讶的道:“你们两个怎么也进来了?”
廉生虹和王堂先是朝岳山、王绩两人行了礼,才对那个士子说道:“我们也正想问这个问题。”
他们看到了岳山手上的书信,顿时就猜到十有八九也是和自己一样进来的人。
这还真是……缘分呐。
岳山问道:“你们认识?”
那个年轻人道:“刚才在门口见过,还聊了几句。”
岳山笑道:“那你们还真是有缘。”然后又问两人道:“不知道你们两位找我们所为何事?”
廉生虹赶紧拿出举荐信道:“学生邓州廉生虹,去年偶遇先生,承蒙不弃收为半个弟子。”
“只是先生事忙无暇教导于我,就让我来书院来找您求学,这是他写给您的家书。”
岳山接过书信看看封面字迹就知道是谁了,嘲讽道:“先生?他这个连自己孩子都不养的混蛋还有脸收学生,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廉生虹那叫一个尴尬,别人骂冯易他肯定不愿意,可这个是先生的师父,他只能听着。
王绩替他解围道:“行了,当着孩子们的面给他留点面子吧。你呢?不会也是冯易的弟子吧?”
这后半句是对王堂说的。
王堂连忙摸出自己的举荐信道:“学生复州王堂,蒙石提学举荐来书院求学,这是他给您的书信。”
王绩接过书信当场打开看了一遍,颔首道:“石季明这种老顽固都缘由破例给举荐你过来,看来你的学问确实不错。行,你们三个也算是有缘,就一起去一甲班吧。”
三人一起说道:“谢院正。”
王绩又写了一张条子递给他们:“出门左转走到头有一座政务楼,把这张条子给他们看,自会有人安排好你们的一切,去吧。”
廉生虹接过条子再次道:“谢院长,谢院正,学生告退。”
这时那名年轻士子也连忙说道:“院长要是没事儿学生也告退了。”
廉生虹和王堂相视一眼,才明白这个条子只是给他们两个人的,并不包括这个年轻人。两人对他的身份就更好奇了。
岳山点头道:“去吧,有什么事情直接来找我就行,不要见外。”
那名士子道:“学生明白,学生告退。”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王绩感慨的道:“真是不服老不行了,一转眼裴弘大的外孙都这么大了。”
岳山颔首道:“李德武也是好福气,裴姑娘一口气给他生了三男三女……”
王绩道:“你准备把弘大兄的本领传授给他吗?”
岳山摇头道:“没那个必要,想学什么看他的意思吧,总归不会让他吃亏。”
这个少年士子正是裴矩的外孙,李德武和裴淑英的幼子,也是才情最高的一个孩子,去年考中广州书院。
裴淑英还不满意,特意写了一封信进行央求他代为教导,实际上就是想拜他为师。
岳山并没有直接答应,只是让他们先把孩子送过来再说。
身份越来越重,他收徒弟可不能那么随意了,必须要经过全方位观察才行。
裴淑英也知道这个道理,就把他给送了过来。
……
再说另一边。
离开办公室到了门口之后的三人相视一笑,顿时就升起了一股亲近感。
那名年轻士子率先做了自我介绍:“在下广州李路,家中长辈和院长乃至交好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