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969章 贾珍南下疫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69章 贾珍南下疫了

    第969章 贾珍南下疫了
    顺天府衙门前,
    气氛有些沉闷,
    街上转角的位置,传来酒肆里店小二的吆喝声,几乎是瞬间,宋昌平马上就理顺了汤大人的来意,
    这是来送结案文书的,但皇城司给刑部的案子,怎会转到顺天府来,想必内里又不知是哪家子弟犯了事,必定京城所犯下的案子,皇城司,刑部,顺天府,理论上都可以相互有通,相互结案,
    但甚少有人会如此,眼前突然出现一个,说没有蹊跷谁能信,
    “汤大人果真是为朝廷尽职尽责,竟然还能亲自送来,下官斗胆问一句,此番文书是给的结案,另外刑部的案子,刑部自己不结案,为何来顺天府?”
    反问之下,
    宋昌平面带笑意,手都没有动一下,根本没有要接的意思,让汤正端着也不是,收回也不是,冷着脸问道;
    “宋大人是何意?”
    “下官只想问一问,是哪些子弟的结案文书?”
    宋昌平毫无惧意,继续问道;
    “哈哈,宋大人果真是恪尽职守,本官也不藏着,此乃宁国府贾珍结案文书,皇城司那边写了回执,贾珍受不了舟车劳顿之苦,在南边路上染了病,疫了,刑部不好出头,所以本官今日来就是想顺天府出手相助,当然,刑部也不是没有说法,之前顺天府提领的三个案子,刑部已经给结了,如何?”
    汤正自然不是空手而来,顺天府还有不少牵扯众多的案子,移交给刑部,包括徐大人有些递了话的,只因为内里的事,常大人并未点头,所以许多案子并未了结,今日来之前,特意请奏常大人,这才有了话语,
    宋昌平听完汤大人所述,知道汤大人所说的几个案子,都是自家大人接下的,心里正在权衡利弊,还有一个,贾珍走的时候好好地,还是乘坐马车,怎么就忽然疫了,还是有人动了手脚,如今的贾家荣国府如日中天,这时候去送这些消息,不是添堵吗,
    怪不得刑部的人不去,略微看了一眼汤大人,问道;
    “大人如此坦荡,下官佩服,此事下官替我家大人接了,不过之前我家大人移交的案子,可有结案回执,”
    “哼,自然有的,拿着,”
    汤正哼了一声,从怀中掏出三个文书递了过去,宋昌平急忙接在手里,仔细查看,果真是不假,面色一笑,
    “那就谢谢汤大人了,下官请汤大人进来歇歇脚如何?”
    “那就不必了,此事宋大人务必要上心,本官回了,”
    汤正气还不顺,摆了摆手,带着两个随从转身离去,眨眼间就没过街角,
    “你们几个做得好,今日下值,去府上领赏银,”
    “谢大人。”
    几个衙役欢天喜地的答应着,宋昌平则是点点头,拿着手里的文书,急匆匆去了衙门后院,
    亭子当中,
    顺天府尹徐大人早就坐在亭子里,吃着早膳品着清酒,自有一番惬意在里面,
    “大人,大人,刑部汤主事刚刚来此,送来一个结案文书,卑职略微想了想,借着由头,讨要了月前移交过去三个案子的结案文书,汤大人点头同意,一并给拿来了,所以,今日案子移交,卑职就接下了,”
    看似说的简单,但由头说的清楚,徐加庆双目一怔,转过头来瞧着宋昌平一眼,三个案子都结了案,说明今日送来的事不小,
    “呵呵,奇了怪了,一大清早就给咱们顺天府送来便宜,想必刑部那边送的事,不太好办是不是,”
    徐加庆任职顺天府尹那么久,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早已经熟记于心,无非又是碰到了哪家权贵子弟,刑部人不好出面,只能转送过来,但本家那几个案子刑部能给结案,也不算吃亏,
    “大人慧眼如炬,卑职一听汤大人把初春的案子了结,心下意动,算是答应下来,就是有一点,此事简单倒是简单,但不好说,”
    宋昌平迟疑下,如今荣国府大喜之日没过多久,这就登门去传丧事,上门泼冷水谁能高兴,
    “大人,宁国府贾珍南下的时候,路上染病疫了,”
    “嗯?什么!贾珍死了,”
    徐加庆刚刚端起的酒盅悬停在半空中,脸上有些不可置信,皇城司护送的人怎可半路人就没了,除非是上头有了交代,心下一个激灵,恍然大悟,怪不得刑部的人不肯接受,定然是早就察觉此事,
    宁国府虽然败了,可是荣国府恰恰相反,恩宠有加,还真是难办,
    “回大人,却是如此,文书都拿来了,定然做不了假,不过怎么去通传,卑职有些为难,要不然,寻个差役,直接把这些送给荣国府门房管事,咱们不露面。”
    宋昌平虽然没有什么好法子,但也够直白的,他们不露面,只派差役送文书,谁也不会多想,
    “倒是个好办法,好,既如此,立刻安排人送过去,其余的话不要多说。”
    “是,大人。”
    却说顺天府衙门已经安排差役去送信,
    宁国府胡同那边,
    贾蔷起了大早,昨日的时候,去了城南市坊的街口,三千两银子,盘下了早已经看好的店铺,并且找了牙行的人,把此处店铺租了出去,一年也有五百两银子的租金,签好契约回来后,找了隐蔽之地,藏了地契和银票等,
    而后出了门,
    准备去工地那边,先用早膳之后,再去宁国府学堂那边打扫一番,听尤夫人那边说,三位夫子明日就过来,族里学堂算是开了,贾青等人也有了读书地方,用不着在此做活了,
    想到此处,
    心里好受了许多,迈着步子就朝着荣国府那边走去,
    没走多远,
    就瞧见有三个顺天府的差役,急匆匆骑着马赶来,看样子是去荣国府的,虽有好奇,但也并未放在心上,
    只等着进门而入,
    “蔷哥儿,这边,这边坐下,”
    刚到了西南角的院子,就瞧见贾青还有贾芹等人,围着一张桌子吃着汤面,几人一招手,贾蔷面带喜色走了过去,随即,有小厮又端上来一碗汤面,放在眼前,
    “多谢哥几个帮衬,分家的事已经了结,等几日,开了族学之后,咱们兄弟一起,再聚一聚,对了,你们的名字,我已经给记录在学堂名册上,并且呈报给大奶奶和尤夫人那边了,想来明日,不,今晚你们就该收拾一下,明日夫子就要来,进学的事不能耽搁,月例可有二两银子。”
    贾蔷去了宁国府中院,替尤夫人和大奶奶整理名册时候,瞧见贾青等人并没有在名录上,觉得奇怪,想着会不会是贾瑞从中作梗,所以,拿过笔把几人名字又填写进去,今日一见这才把说了出来,
    贾青等人听罢,脸色复杂,回道;
    “还是蔷哥儿照顾兄弟,这名册都是贾瑞所写,我等还以为,此番就不能入学了呢,不知中院那边,贾瑞任了何职位?”
    其余众人脸色一喜,有了蔷哥儿推荐,这样一来,就不必在此帮工了,
    “提他作甚,不过还是替族老监督之用,以后中院的事,由我管着,众位兄弟安心进学,万一能像蔷哥儿一番有了功名,出来混个一官半职,那就混出头了,”
    贾蔷满眼羡慕,现如今大奶奶那边变化极大,未必不是靠着贾蔷的官身,自己或许也能读书有个去处,“哎,谈何容易,蔷哥儿,也不怕你笑话,书读了有一年,虽然经意尚可,但八股文实在是琢磨难懂,你也知道,科举这边,八股文已经占了八成以上,那些秀才做夫子,如何能学的精。”
    贾青有些叹气,没有名师指点,学的再多也是无用,剩下几人更是无精打采,青哥经意读的最好,他们这些人,无非是混吃混喝,哪里按下心思读经意诗篇,
    “青哥如此说,算是咱们哥几个里面书读的最好的,夫子的事暂且先听着,大奶奶那边说,等今岁恩科过去,那些举子落榜的,还可请来做教书先生,不必着急,毕竟先拿着月例傍身,大奶奶那边发了话,凡是族里进学的人,一个月三两银子,而且管饭。”
    起初贾蔷知道此事还有些不可置信,但大奶奶说话从来说一不二,想来不会有假,几人一听,神色复杂,对着西边拱了拱手,
    “还是大奶奶恩情重,罢了,听蔷哥的,先吃,”
    复又端起碗,吃了起来。
    正在这时,
    也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叫喊,
    “珍老爷疫了!”
    院内众人大惊失色,怎么回事?
    荣国府门前,
    赖大阴沉着脸,看着手里的文书,怎么也不会想到,珍老爷刚上路没几天,人就没了,还想再问一些话,却发现衙门的差役已经走的没有影子,
    如今荣国府喜气还没过去,这事闹得,真不是时候,望着手里的公文,赖大苦着脸,埋怨自己怎么今日来此那么早,可不进去又不成,踌躇片刻,
    转头吩咐门房管事,留在此处看着,
    “你们几个,好好看着此地,我去去就来,”
    不等门房小厮说话,拿着手里衙门文书,匆匆进了前院,人走后,几人议论声想起,被进出的伙计听到,也就传了过去,引起更多人的好奇。
    荣庆堂内,
    老太太这几日心情舒畅,每日里起的尚早,院内院外,恰好王熙凤也没闲着,一来二去,最先来请安的,就是王熙凤最先到此,老太太高兴,每日里,就合着二人一起用膳,用完膳之后,二人就回了暖阁内,上了炕上的软塌坐下歇歇,
    贾母今日里穿的随意,一身红褐色宽服,也没戴什么金银首饰,随之坐在一旁的王熙凤亦是如此,淡红色的衣衫,配上一只金步摇插在发髻后,倒也显得素净。
    “凤丫头,城外修建坞堡的事,怎么样了?”
    老太太刚坐稳,就开口问询,心里还记挂着城外庄子,这几日京城皇城司四下调兵,该知道的都知道,也不知有没有剿灭那些胆大的贼军,这一天天提心吊胆的,总归也不是个事。
    “老太太放心,坞堡图纸一出,我就安排东府俞管事,召集两个庄子人手,就在东府那片庄子,地势高的位子开始修建围墙,咱们府上的庄子就给拆了,把那些石料木料一并拉过去填埋做了地基。”
    王熙凤端着茶点走过来,小心伺候的放在老太太身旁的方几上,至于坞堡,修的也不大,人手足够,要不了一个月时间,围墙就能修起来,话说也不了十万两银子啊,
    “不对啊,为何要在东府庄子那里修建坞堡,荣国府原来的庄子位子不好?”
    老太太有些疑惑,两个庄子靠得近,按理说荣国府那个庄子应该大一些,为何坞堡反而要修在东边,算下来还要重新修房屋,这费不是还要多一些,
    “老太太,看您说的,这修坞堡的事,又不是我说了算,让宋大匠过去看了一下,说咱们府上的庄子位子有些低矮,还没有取水之地,庄子平了,还能多得一些地,东府那个庄子,靠河水近一些,地势高,修建坞堡再把河水引过来,就能解决用水问题,或者说多费一些力气,挖个护城河一样的沟渠,更保险一些。”
    王熙凤好话陪着,其实这些都是二太太安排的,既然位置好,那不如多占一些便宜,撤了荣国府旧庄子,还能多留下一些田地耕作,有了二太太的话,王熙凤和大奶奶也不好拒绝,只能如此,
    贾母听了点点头,笑了笑,
    “修个坞堡就成,还弄什么护城河,又不是建城,不过这个想法倒是好的,左右是个安稳的事,以后啊,庄子对账的事,就交给你了,多一些心思在里面,”
    说的不急不缓,王熙凤手上端着的茶水微微一颤,溅出一丝水泽,老太太的意思,荣国府庄子轮到自己管了,这可是南头最大的庄子,一年的收成,她可是查过账册的,少说也有五万两银子入账,
    以往的时候,二太太做账动了手脚,这才少了许多,如今划到她手里,这些余下的银钱,可就有她一份了,
    “老太太,以往庄子上的账册,都是二太太那边管着,每年也都是府上周瑞管事去收租,如今要是轮到我这边管账,这些人事,是不是和二太太商议一下,”
    王熙凤斟酌一下,倒是把内里的事说了出来,她要管,人自然是要用自己的,二太太那边的人,她可不想用,就算在熟络,过手的银钱,还是自己人用的放心,
    “让你管着就管着,随你安排,二太太那边,老婆子我让人知会一声就可以,两府合了庄子,修建了坞堡,说来也是贾府的大事,你这个当家人,自然要把庄子理顺了,还有族里进学的事可安排好了?”
    一说到进学,贾母就想起宝玉去国子监的事,补录生的名额可办妥当,还想再问,王熙凤察言观色,哪里不知老太太的意思,赶紧先开了口,
    “哎呀,您看看,这几日府上的事多,忙的忘记了,国子监那边补录生的名额,由大嫂子那里报了籍贯姓名,大嫂子又添了一千两书费,这补录生的腰牌,已经送到宝玉院子里了,等明日,就可去国子监读书,
    说来也巧,明日里族学那边夫子也寻了三位,说是可开族学,不过大嫂子说,为了让族里子弟学的安稳,把月例提高到了三两,还管饭,倒是大嫂子重视。”
    这些本不该王熙凤来问,但是一想到,给的银子那么多,族里那么多人,原本不来的人,不是也来了,少说也有百人规模,一年下来可不少费,
    有些不情愿,但又没法开口,族产走的公账,谁也不能插手不是,许是贾母看出来一丝端谜,笑了笑,伸手拉过凤丫头的手,说道;
    “你啊,这一点就不如珠家媳妇的,她难得掌家,东府又领着族长的头衔,族产不多,但是收成尚可,贾家族里上下,盯着这些收成的可不少,与其于人惦记着,还不如用在这里散出去,落下名声,一举多得啊,”
    贾母心中微微一叹,要说能持家的,不光有凤丫头一人,珠家的那位,秀外慧中,极为有主见,可惜,珠儿走得早,早早守了寡,有些事遇上了,只能如此,
    好在苦尽甘来,珠家的兰哥儿用心,秀才封官,多少年都没见过,贾母心底的异样,说不出来的滋味。
    “老太太说的是,那几位族老,不说也罢。”
    王熙凤叹口气,毕竟性贾,有些话说不得,族里那些年轻的后生,要不是自己有了商会那边的活计,要了那么多人,但凡几位族老领头,说不得每年都会来府上闹一闹,大嫂子应该知晓此事,这也算是个好法子,既然不能留银钱,那就全出去,谁也别惦记着。
    就在二人说些闲话的时候,赖大已经脚步匆匆的入了门庭,站在暖阁屋外候着,喊了一声;
    “老太太,奴才赖大有事禀告,”
    屋里的人闻见,顿时停下刚刚说的闲话,好好的,赖大怎会进了屋子,莫不是府外来了什么人,王熙凤还有些纳闷,
    “进来吧。”
    “是,老太太。”
    赖大低着头,小此挪步进去,躬身一拜,
    “给老太太,二奶奶请安,奴才有事呈报,”
    走得急,说的话也急,怕主家不信,几步上前,把手上的衙门公文放在桌上,而后缓缓退回原来的位子,继续说道;
    “老太太,二奶奶,东府珍老爷,南下路上染了风寒证,劳累过度,疫了!”
    “什么,疫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