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振邦的亲事
第473章 振邦的亲事曲绍扬要跟何家结亲,还真不是一时兴起,他早就有这个打算了。
曲绍扬本身没多高的文化,但他明白知识的力量,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这年月,世道乱,有枪就是草头王,凭借武力确实可以快速起家。
但一个家族想要长久发展,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做支撑。
如果曲绍扬还是临江城的一个土地主,曲家长媳只要贤惠、勤俭持家也就够了。
但曲绍扬已经是吉林将军,将来若有机会,估计还能再往上走一步,曲家未来,势必会成为一个大家族。
振邦是曲家长子,也是曲家未来的掌舵人。
他的妻子,必须要家风正、知书识礼,娘家也要有实力才行。
何家是书香之家,灵石何氏在清代山西科场非常有名,家族里出过进士、举人、贡生无数,素有“无何不开科”的美誉。
这样的家族,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对子女的教育。
不光男孩自幼读书,女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是个个才华出众。
同时,何厚琦的兄弟、堂兄弟,以及同族不少人,都有官身,而且,大部分都在东北做官。
其中不乏知府、知县、州同知等地方主官,以及电报局等重要部门的负责人。
从政于关外的何氏子弟,互相扶持,逐渐形成官员集团,在东北有一定的影响力。
再加上何厚琦的岳父是张锡銮,别看张锡銮眼下因病在家休养,以他的背景和资历,不定哪天就起复,重新成为封疆大吏了。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那天何厚琦一家人来到吉林城,曲绍扬就暗中嘱咐陈秀芸,对何泽雯多加关照,并嘱咐佳玲、静雅多跟何泽雯接触。
经过几天的观察,陈秀芸对何家姑娘十分满意,因此才有了今天,曲绍扬当众提亲的事情。
当然,这个当众提亲,确实有点儿唐突了。
曲绍扬就是想趁着张锡銮跟何厚琦都在场,行不行的直接有个明确答复。
毕竟,何泽雯是张锡銮的亲外孙女,作为外祖父,是有权利给外孙女选定亲事的。
曲绍扬这话一出,张锡銮跟何厚琦这翁婿俩都愣了。
二人互相看了眼,何厚琦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随即,张锡銮反应了过来,当即大笑。
“绍扬啊,绍扬,我说你小子果然够精明,这就打上我那外孙女的主意了?
你要是提别人,我还真就不一定同意,可要说是你家振邦嘛,嗯,那小子跟我投缘,挺对脾气。”
张锡銮心里其实也有个小算盘。
以曲绍扬如今的身份地位,能与其结亲,无疑是多了个强大的盟友。
要不是曲绍扬早就有四房妻妾,张锡銮都想把家中闺女许给曲绍扬。
可惜,曲绍扬不能休妻再娶,张家闺女也不能做妾,这事儿张锡銮也就没提。
曲家小辈儿这些孩子,张锡銮也挺喜欢的,曾经想过要是晚辈里能结亲也不错。
可他那不成器的儿子,到现在只有俩闺女,最大的也才七岁,还不到说亲的年纪。
闺女不成,孙女也不行,没想到外孙女倒是入了曲绍扬的眼。
而且提的还是曲家长子振邦,张锡銮当然是乐见其成。
“贤婿,你是雯丫头的爹,孩子的终身大事还是你做主,这事儿,你看怎么样?”张锡銮故意问何厚琦。
何厚琦能说什么?他一个滨江道道员,曲绍扬是吉林将军,两家结亲,那是他高攀了啊。
而且,曲家长子何厚琦也见过了,相貌出众、才学过人,接人待物谦逊得体。
谁家得这么个姑爷,做梦都能笑醒了。
“父亲大人,您是雯丫头的外祖,秀英不在了,雯丫头的亲事,自然是您做主。”
何厚琦心里美着呢,又不好表现的太过,只说是全凭岳父做主。
张锡銮一听就明白了,当即哈哈大笑,“好,好,那我就倚老卖老一回,替俩孩子做主了。
绍扬啊,改天你请了媒人提亲吧。”这话,就是同意了。
“谢义父成全,何兄,往后咱们可就是亲家了,来来,我敬二位一杯。”
长子亲事议定,曲绍扬也非常高兴,连忙端起酒杯,敬张锡銮跟何厚琦。
同一桌的其他几个人,这时也反应过来了,忙向三人贺喜。
“哎呦,这可是大喜事啊。
曲大人、何大人,恭喜恭喜,什么时候办喜事,我们一定要来凑个热闹,沾沾喜气儿。”
刘家喜宴上,曲、何两家结亲,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不少客人都纷纷过来敬酒贺喜,一时间酒宴的气氛更加热闹喜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女眷那边儿,众人也纷纷向陈秀芸以及何厚琦的妻子张氏贺喜。
张氏得知消息,挺惊讶的,没想到带着孩子来参加婚宴,竟然就说了亲事。
她虽然是继母,可也是何家三兄妹的姨母,跟过世的堂姐感情不错,一直把三个孩子当自己生的同样看待。
曲家那孩子,张氏见过,无论是长相还是言谈举止,都挑不出毛病来。
而且,听说人家过一阵子还要去德国留学,将来肯定前程远大。
再者以曲家如今的地位来说,结这门亲事,何家算高攀了。
所以,张氏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跟陈秀芸俩人越聊越亲近。
此时何泽雯跟佳玲、静雅,正在东跨院陪着婉瑜呢,消息倒是没那么快传过去。
何泽雯还不知道,她的终身大事,已经定了下来。
倒是在前院陪着新源敬酒的振邦等人,很快得知了消息。
这群混小子们一听说振邦的亲事说定了,便开始起哄。
振邦跟何泽雯这几天有过接触,对何家二姑娘倒是不反感。
再者他也明白,身为长子,肩上的担子很重,家族兴旺可比什么情情爱爱的重要多了。
娶一个门当户对、知书达礼的妻子,对家族的发展大有裨益,什么喜欢不喜欢的都在其次。
更何况,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都是常形,真遇上喜欢的了,留在身边就是。
故而,面对众人的调侃笑闹,振邦非常冷静镇定,丝毫没有表现出不好意思,或者终身大事不能做主的恼火。
这群混小子们一见这情形,便觉得没意思,闹了会儿就那么地了。
酒宴进行的很快,过了午时,娘家送亲的人就离开了,其他客人也陆续离席。
紧接着,又是下一拨酒席开始。
就这么一直忙活到晚间,宾客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自家亲戚聚在一起热闹说笑。
忙活了这些天,好不容易婚礼办完,众人也都松了口气。
原本吵吵嚷嚷要闹洞房的那些小年轻们,包括天志领回来的测绘学堂的学员,还有新源的同窗们,都被灌的东倒西歪,也闹不成洞房了。
只有振邦领着弟弟妹妹们,跑去新房外面听了会儿窗根儿,意思意思,也就那么回事儿。
两个弟弟顺利成了亲,曲绍扬也该忙衙门里的事情了。
二月二十八,吉、黑两省华商行会,为了保护两省山林、矿产、渔业、水运等资源,联合致电清廷。
要求清廷坚持主权,无论何国提出要求,均应拒绝。
同时,两省派代表赴京,向朝廷请愿。
此事,曲绍扬不好明面儿表态,只能暗地里支持。并且,派了人保护进京的周康一行。
三月,曲绍扬宣布,在吉林城设立实业学堂、测绘学堂、医学院等专业学校。
由各地选拔适龄的学生,通过考核后,进学堂读书。
凡被选中的学生,一应学费、食宿等全免,学习成绩优异者,省府安排出国留学。
另外,在各州府设立中学堂,各县最少要有一所小学堂,全力发展教育。
吉省创立吉林文报总局,专司递送全省来往公文,并在几个主要州府,设立分局。
同时,曲绍扬奏请朝廷,将东边道衙署搬迁至安东,道员陈允哲兼任安东开埠总办,负责安东的建设。
之前哈里曼铁路公司与倭国草签过一份共同经营中东铁路的协议,然而刚出了正月,倭国就单方面宣布协议无效。
因此,哈里曼公司派人到吉省,与曲绍扬取得联系,商谈安奉铁路修筑事宜。
同时,希望将吉安铁路向北延伸,经哈尔滨到瑷珲。
曲绍扬自然乐见其成,于是约了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奉天将军赵尔巽,共同商议修筑铁路事宜。
几番磋商之后,三省与哈里曼公司达成一致,签订了相关合约并上奏朝廷。
安奉铁路于三月末动工。等到天气再暖和一些,吉哈铁路也着手施工。
三月二十四,清廷外务部照会俄使,要求沙俄赔偿因日俄战争给东三省造成的声明财产损失。
不久,沙俄回复拒绝赔偿。
没过几天,倭国索要东三省渔业权利,被赵尔巽拒绝。
四月初,张天志带人前往长白山、图们江等地勘测,绘制地形图,确定边界。
果然不出曲绍扬所料,高丽和倭国得知消息后,派兵阻拦,双方剑拔弩张,局势一度紧张。
幸亏陈允瀚和韩登举率兵赶到,两万大军陈兵图们江畔,威慑高丽和倭国军队。
使得对方不敢再有所动作,勘界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曲家联合吉省各地商户共同投资的玻璃厂、机器砖瓦厂、发电厂、火柴厂、水泥厂、制厂、造纸厂、制碱厂等,也都相继动工。
三姓金矿,也改由曲家和韩家合力开发。
还有珲春天宝山银矿、本溪湖煤矿等,都由曲绍扬挑头,召集各地商贾投资入股,组建矿业公司,开发矿产。
另外,曲绍扬还打算在通化建一处大型的钢铁厂。
如此一来,年前曲江送到吉林城的那两百多万两银子,便如同流水一般的了出去。
曲、何两家在刘府婚宴上说定了亲事,三月里,陈秀芸就请了媒人去滨江道何家提亲,顺利议定了亲事。
因为振邦马上要出国留学,而何泽雯岁数还小,不宜太早成亲。
因此两家商议决定,先给俩孩子把亲事定下来,等振邦留学回来再成亲。
于是,四月初六,曲绍扬陪同妻儿,带着丰厚的定亲礼,前往滨江道何府,给曲振邦、何泽雯二人定下了亲事。
四月十五,京城传来消息,刘新源、曲振邦、何泽濂、赵颖初等十多人赴德国留学的申请通过了。
学校是秋天开学,但是他们得提前过去安顿下来,适应环境,所以下个月就得出发。
于是,各家都忙了起来,抓紧时间准备孩子们出国的事情。
这些年轻人出国留学的费用由省府承担,学校那边也会有奖学金,基本上不了多少钱。
可是这穷家富路的,孩子出去那么远,哪个母亲能放心?
于是陈秀芸又偷偷在儿子的行李里面,塞了好些黄金。
黄金属于是通用货币,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这东西都有用。
真要是遇着钱不凑手的情况,金子可以拿去兑换。
除了衣裳行李、金银等东西之外,陈秀芸又从家里伙计中,挑了俩忠心又机灵的小子。
都是从小跟在振邦身边,一起玩到大的伙伴,让他们过去照顾振邦。
陈秀芸这边忙活,林若兰那头也没闲着。
原本刘东山夫妻说好的,儿子成亲之后,他们就返回临江城。
结果成亲后没多久,婉瑜和赵颖兰二人先后查出有喜了。
闺女和儿媳妇同时怀孕,而且天志带人去勘定边界,新源又马上要出国,林若兰哪里能放心离开?
于是就让刘东山返回临江照看家中产业,林若兰留在了吉林城,照顾闺女和儿媳妇。
这儿媳妇刚怀上没多久,儿子就要出国留学,林若兰一边替儿子准备东西,一边还要安慰儿媳妇。
“颖兰啊,娘知道,你不舍得新源出国。
可这是早就定好了的,没法更改。
你呢,先安心在家养胎,等着你把孩子生下来,养到一岁断奶。
要是你乐意的话,娘就跟你大哥大嫂说说,想办法把你也送出国,跟新源一起生活。
到时候你要是想学点儿什么,家里给你出钱,供你留学。”
林若兰年轻时受婆家欺负,好不容易才挣脱了出来。
如今她当了婆婆,倒是从来没为难过儿媳妇。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吃过的苦,不能让儿媳妇再吃一回。
所以,林若兰处处替儿媳妇着想,婆媳相处的很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