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民国:关东参王 > 第480章 劝学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80章 劝学

    第480章 劝学
    “爹,娘,你们没去过学校,不知道咋回事儿。
    自打去年开始,这学校就感觉变味儿了,也不知道咋地就兴起来一股风儿,进了学堂就好像高人一等了似的。
    穿的衣服要绫罗绸缎,冬天还得有皮袍,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西洋学具物品。
    有些学生明明家境一般,也跟风打扮的跟大户人家少爷似的,还明里暗里瞧不起那些穿戴差的学生。”
    振堂气呼呼的就把事情前因后果,讲给众人听。
    振堂他们在学校的时间久了,旁人多少知道一些他们的身份。
    尽管他们穿着打扮普通,倒也没人敢当面招惹。
    振东来的时间短,大家都不熟悉,有的人见他穿着衣鞋,寻常打扮,少不得就嘲笑他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今天下午,有人故意恶作剧,将振东的课本扔在了泥地里踩踏,振东气不过,就跟那些人打了起来。
    正好被振堂、振宗等人遇见了,就这么跟人家打了起来。
    虽然最后打赢了,可也弄脏了衣裳。
    曲绍扬听完儿子的叙述后,微微皱起了眉头。
    吉省为了兴办教育,给这些来念书的孩子提供了很多优惠、便利的条件。
    学费、书本费都是免的,只收取食宿费用,价格也很低。
    对一些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孩子,还会给适当的补贴。
    可以说,为了吉省的教育事业,众人都费了不少心思。
    “绍扬,这事儿得管啊,才上小学就比吃比穿,那要是大了还了得?
    省府大力气办教育,是为了培育他们成材,可不是让他们去学校当少爷的。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惯着,要不然,往后这些孩子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啊?心思都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去了。
    我记得去年有个中学,就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就罢课闹事,影响很坏。”
    陈秀芸那头听了儿子的叙述,不由得担心起来。
    “是啊,这股风气不好,是得刹一刹。”曲绍扬点点头。
    到去年年底,只吉林府管辖范围,就有两等小学堂四十多所,再加上传习所、工商半日小学堂等,在校学生两千多人。
    长春府大概有一千七八百人,其余的一些州府也有不少学生,总共算下来,吉省最少也得有上万的小学生了。
    就像陈秀芸说的那样,省府那么多钱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可不是培养一群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蛀虫。
    “行,这事儿我记下了。振东,过来,让四叔看看,有没有打坏哪里?”
    曲绍扬朝着振东招招手,示意他上前来。
    “四叔,没事儿,我没吃亏,那群废物也就是仗着人多罢了。”
    振东挠挠头,一脸的不好意思,刚来省城,就给四叔四婶添麻烦。
    “行,没吃亏就好,以后记得啊,要是对方人多你打不过就跑。
    跑了不丢人,打不过受伤了,遭罪的是你自己。”
    曲绍扬把侄儿叫过来,仔细检查了一下,确实没啥事儿,这才放心了。
    因这段插曲,第二天曲绍扬就召集了教育相关的部门开会,然后宣布,他要亲自去各个小学视察演讲。
    然后,曲绍扬没给各个学校反应的机会,直接带着人就去了振宗他们读书的那个学校。
    巡抚大人亲自到学校检查,直接把学校督办、校长等人吓的腿都哆嗦。
    曲绍扬也没说别的,只说是召集学生开会,让孩子们都到操场集合。
    二月下旬,白天外面也不算太冷,孩子们很快就集合起来。
    “近日听闻,小学堂学生,一入学堂,旧衣服也不穿了,家常的饮食也吃不下去了。
    而且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洋式物品。
    为了这些不要紧的物件,样样都要家里备齐,实在把思想用在无用的地方去了。”
    曲绍扬站在台子上,面对这一众学生,用大白话跟他们耐心的讲。
    “你们要知道,省府创办学堂,不是要你们去学洋派。
    总得要学问上比得过人家才好,怎么可以毫无心得,专讲皮毛呢?”
    “学生名誉很高,你们的父母送你们来学堂学习,也是盼着你们能学有所成,不是让你们来比吃比穿的。
    你们只需要专心求学,所有衣服、饮食、文具用品等等,不必求华美。
    只要干净整洁,不碍卫生、合乎己用即可,万不可再学些奢侈浪费的习气。”
    “从今往后,你们要学着俭朴,把奢华的服饰,并纸烟、眼镜等一律去掉。
    唯有专心向学,养成高尚的思想,才是好学生呢。”
    曲绍扬一番话,言辞恳切,又通俗易懂。
    底下的学生也不过十几岁的孩子,被曲绍扬这么一说,个个都低下了头,羞愧不已。
    之后,曲绍扬又要求学校教员,随时劝诫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刻苦自励,勤俭节约,争做有用之才。
    连着几天,曲绍扬都在各个学堂巡视演讲。
    之后,随行之人将曲绍扬演讲的内容抄录下来,就以这种大白话的方式,刊登在《吉林教育官报》、《吉林报》、《吉林白话报》等相关报纸上面。
    一时间引起不少人讨论,社会反响强烈。
    徐世昌在奉天也看到了相关的内容,觉得不错。
    于是命人在奉天的报纸上刊登,并发布告示,每个学校的师生都人手一份。
    尤其是那些学生,让他们仔仔细细研读,写一写感想等。
    就此,学生间奢靡、攀比等风气,逐渐淡去。
    进了三月,徐世昌下令,将吉林原有捕盗队十军四十营裁减八营。
    其余每营减两哨,改编为中、前、后、左、右五路巡防队,共三十三营,分驻各城巡防,原设之营务处改为巡防营务处。
    吉林各地巡防营,大多都是当初随曲绍扬起义的民团和义军。
    因定边军有人数限制,故而安排到各地的捕盗队。如今裁减下不少人来,总得有地方安置。
    于是,曲绍扬便商议成立官运总局、长春总仓、吉林省仓、缉私局、采运局等,实行民盐专营。
    之后一年时间内,共运销课盐六千八百余万斤,盈余银五十多万两。
    开春之后,曲绍扬提议,在省城江南改扩建农业试验场。
    新的试验场在江南、江北占地六十多垧,派胡宗瀛为监督,隶属于吉省劝业道。
    试验场附设传习所和农场,以“启导知识、改良方法、增殖物产”为宗旨,进行土壤、肥料、农具、选种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试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该场除与国内四川、湖北、广东、江西、奉天、黑龙江等省农业试验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外,还从倭国、美国、沙俄等国引进先进农具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进行机械化农具研究试验,是吉省最早的试验并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机构。
    四月初,赵颖兰、何泽雯、曲振业等人出国留学的相关手续都办的差不多了。
    赵颖兰跟何泽雯前往德国,赵颖兰打算学习建筑设计类的专业,何泽雯想去学生物。
    曲振业兄弟几个则是去美国几所知名大学就读,振业要过去读商业管理和金融方面,振文过去读法学,振全想要学交通方面,振庆想要学医。
    曲绍扬并不干涉他们学什么,只要孩子们认认真真学习,能够学有所成,就足够了。
    月末,吉省今年推选出来的二十几名优秀学生,背上行囊离开家,一同从吉林城坐火车出发。
    如今安东有直通欧洲和美国的轮船,就不用再像以前似的,还必须到天津坐船。
    吉林火车站,各家送行的亲人,哭作一团。
    赵颖兰的父母、林若兰、张氏、曲绍扬夫妻,各自扯着自家的孩子,殷殷叮嘱。
    “到了那边,记得往回打份儿电报,让娘知道你们平安。
    家里面你放心,松诚有我照顾呢,肯定给他养的白白胖胖。”
    林若兰扯着儿媳妇的手,重复着说过多次的话语。
    “娘,我这一走,家里就拜托你了。松诚还小,正是淘气的时候,让娘受累了。”
    赵颖兰嫁到刘家这两年,跟林若兰相处的很好,婆媳俩从来都没红过脸。
    如今赵颖兰要出国求学,把孩子撇给婆婆,自然是万分不舍。
    “这话说的,那是我的亲孙子,奶奶照顾亲孙子那不是应该应分的么?
    只要你跟新源在外面好好儿的,娘就心满意足了。”
    林若兰也舍不得儿媳妇,但是为了儿子儿媳将来着想,必须得让儿媳妇走出去。
    “闺女,你放心就是,孩子有我们呢。
    出国留学的机会太难得了,你可一定要好好珍惜,出去了多学点儿本事,别辜负了你婆婆这份儿苦心。”
    赵颖兰的母亲握着闺女的手,再三叮嘱。
    另一边,陈秀芸和张氏,扯着何泽雯不放,也是各种舍不得。
    十六岁的何泽雯,在这一批出国的孩子里面,算是最小的一个。
    原本陈秀芸想着,让她过两年跟佳玲一起去留学,何泽雯不肯。
    她早就把中学的功课完成了,就想出国去学习更多更深奥的知识。
    “泽雯啊,出门在外不比在家里,女孩子更得多注意。
    紫苏、紫菀俩丫头,是你孟姨亲手调教出来的,从小练武,各种兵器都会用,等闲三五个人近不了身。
    你不管去哪儿,千万记得领着她俩。
    另外,我还给她俩带了些金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千万别拿出来。”
    作为婆婆,陈秀芸想的十分周到,直接给未来儿媳妇带了俩女保镖。
    紫苏紫菀都是五六岁被选进了曲府,跟在孟兰心身边学拳脚、练打枪等,为了家里几个姑娘准备的。
    何泽雯是振邦的未婚妻,跟曲家的女儿一样金贵。
    此次远赴德国,陈秀芸不放心,特地挑了两个本事最好的丫头,陪着一起。
    该嘱咐的,提前也都说过好几遍了。
    眼见着到了发车的时间,那头喊着检票,众人赶忙拿起来行李,送孩子们检票上车。
    当火车拉起响笛,咕咚咕咚的冒出黑烟时,月台上送行的人们,挥舞着手,目送孩子们离开。
    火车上,孩子们或是趴在窗户上,或是将手伸出车窗外,向亲人们道别。
    转眼间,火车驶离,越走越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影子。
    “唉,孩子们这一走,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来。”陈秀芸看着火车远去的方向,叹气道。
    “不管多久,他们都会回来的,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家在这里。”曲绍扬拍了拍妻子肩膀,安慰道。
    孩子们走后,家里似乎一下子就安静了不少。
    那些小的也不胡闹了,振杰、振生、振民等人,学习越发刻苦,就连振宗、振堂几个,也认真了不少。
    孩子们都有一个梦想,出国留学,等学成归来之时,用自己所学报效祖国。
    对此,曲绍扬等人很是欣慰。
    孩子们能这么想就很好,不管能不能出国留学,只要有心,将来都不会差。
    五月初,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派勘界委员李廷玉、副委员候补知县刘建封、许中书,以及测绘生康瑞林等勘查奉、吉两省界限,以及长白山主支各脉,松江、图们江、鸭绿江源头等。
    刘建封等人跋山涉水进行勘测,并多次登临长白山天池,亲自为长白山诸峰命名,并于实地拍下“穆克登刻石”照片。
    勘界归来后,刘建封根据实地调查,编撰《长白山江岗志略》一书,是第一部有关长白山的志书,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
    紧接着,徐世昌又奏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仍以松江为天然界限。
    原属于吉林的汤原、大通两县江北地段,以及依兰府插入到黑龙江属地,归黑省管辖。
    同时,徐世昌还宣布设立东三省宪兵学堂和东三省讲武堂。
    得知消息后,振武就沉不住气了,直接去找曲绍扬,说他想去讲武堂。
    振武这孩子随了曲绍扬,天生力气大,从小就爱舞刀弄枪。
    从会走开始就跟着孟兰心扎马步,稍大一些就跟着刘东山练拳、骑马射击等等。
    别看振武才十六,个头已经比曲绍扬还高了,身材魁梧壮硕,一般人不是对手。
    “不想读书,想去讲武堂?你以为讲武堂就光是练武打仗啊?人家也学文化课,而且学的还很多呢。
    你啊,还是好好把中学读完吧,回头我再安排你去讲武堂。”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