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

    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却说李翊传回书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来分赏给有功之臣。
    刘备初时尚不解其意,经诸葛亮开导,他才明白过来。
    说白了,李翊作为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面对手底下一帮兄弟,还有一帮袁氏旧臣。
    他需要通过封赏来收拢人心,以方便他后续的统治。
    李翊当然也有这个权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赏官员,难免落得个“拥兵自重”之嫌。
    遂通过这封书信,来暗示刘备。
    若老刘你没什么意见,我就去“收买人心”咯。
    虽然老刘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为臣子却不能不这样做。
    想通这一点之后,刘备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谨慎,终是备有负于他。”
    遂将李翊的要求通通满足,并为李翊增食邑三千户。
    此次河北受到封赏的功臣,约有二十余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旧臣。
    此二十余人,包括张顗、马延在内,皆封为列侯。
    其余依次受封,论功行赏。
    河北军民,皆大欢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这日,李翊正于案前,埋头批军折。
    毛笔软毫疾走,不觉案边便已堆起了厚厚一迭。
    书房内静可闻针,除去墨水研磨的轻微声响,便只余清冽的炉内檀香缓缓萦绕。
    南皮功曹甄尧抱着一迭竹帛走了进来,见案上堆满书迭,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声劝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这公文是永远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闻,仍是低头,笔墨不停。
    甄尧乃不敢出声打扰,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约过半个时辰,
    李翊忽地抬头,脸上挂笑,将刚刚写好的竹帛递给甄尧。
    “甄功曹来的正是时候,我正欲寻你。”
    “你且将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里。”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当了冀州牧后,自然要为自己的治所选一位太守。
    经过一番考虑,还是决定用徐州老臣。
    最终选择了荀攸为渤海太守。
    甄尧小心接过竹帛,粗略扫一眼后,惊道:
    “……使君要将渤海分作两郡?”
    “……是。”
    李翊点了点头,一捋颔下胡须,正色说道:
    “此事吾也是考虑许久。”
    “可将渤海南北分作两郡。”
    “南边就以浮阳、般河为界,仍作渤海郡。”
    “北边就以束州、巨马河为界,然后以东平舒为治所,作章武郡。”
    话落,李翊又将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饶有兴致地问甄尧道:
    “甄功曹可知,吾缘何要为此事么?”
    甄尧可不比庞统,很多时候李翊都要反过来问庞统计策。
    而甄尧还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养这个年轻人。
    “……莫非是因为冀州封赏之位不够,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赏赐?”
    甄尧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参战之人极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着多了起来,但官位只有那么几个。
    小了给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数量不多,二是怕胡乱给出去容易惹祸。
    “……甄功曹只说对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来,的确是想提拔一些功勋之臣。”
    “但分此郡县,亦有吾之战略考量。”
    战略考量……?
    甄尧眉头微微一皱,“使君是说幽州的二袁儿?”
    “……不,是三郡乌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声说道。
    三郡乌桓就是乌桓人。
    提到乌桓人,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张辽的白狼山封神之战。
    其实此战,才是把张辽抬进武庙的战役。
    不过,有一个误传说张辽是“阵斩匈奴王”。
    其实乌桓人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也不是他们的别支。
    早在西周春秋时期,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着一个部落族群。
    这支部落叫东胡。
    不过随着匈奴冒顿单于的崛起,东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败。
    一部分东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远徙东迁,入了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
    而这支东迁的东胡人,一支逃到了鲜卑山,一支逃到了乌桓山。
    所以这两支东胡人分别发展为了鲜卑人与乌桓人。
    没错,乌桓、鲜卑其实都是东胡人的后裔。
    至于我们说的三郡乌桓,则是乌桓人趁着东汉内乱之际,侵入汉地。
    乌桓王蹋顿,趁机占领了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
    这三郡都属于幽州。
    袁绍灭公孙瓒后,选择了跟刘虞一样的怀柔政策。
    不仅以家族子女为己女,嫁于乌桓人,并矫诏封了蹋顿乌桓王。
    乌桓人感念袁绍恩义,遂也心甘情愿为袁绍效力。
    如今的三郡乌桓,实力已经相当强横了。
    它恶心的点就在于,作为游牧随时可以攻打你。
    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却十分不便,又穷又落后。
    你去打它,反而费钱费人,纯纯放血槽。
    渤海虽然是人口大郡,经济潜力极好。
    却也面临着被乌桓人侵扰的潜在威胁。
    所以李翊才决定将渤海北部分出来,以章武郡作为战略纵深与之隔开。
    而渤海郡,则可以全力发展生产农业。
    “那不知使君打算用谁为章武太守?”
    甄尧又问。
    “……徐公明。”
    李翊沉吟片刻,选择了徐晃。
    “……喏,下官这就去与荀府君商定此事。”
    甄尧未及出门,又有一侍者走进房内,行了个礼:
    “使君,袁夫人在外求见。”
    李翊只轻轻嗯了一声,继续批阅案前竹帛。
    那侍者见李翊点头,又躬了躬身子,便退出书房外去了。
    俄顷,袁莹在侍女陪同下走进房内。
    将兜帽摘下,任由侍女脱了披风。
    “来了?”
    李翊目光微微一抬,便直对上那双美眸。
    袁莹福身行了一礼,才走近了些:
    “外面有些飘雪了?”
    言讫,款步走至案旁,朝那研磨的童仆瞧了一眼。
    后者当即会意,搁下墨悄悄退了出去。
    李翊望一眼窗外,叹道:
    “不怪这几日瞧着天气阴沉沉的。”
    “汝回去路上当心些。”
    话落,已是又将一封公文给写好了。
    李翊拿在手里检查,目光从头扫至尾,落在最后一行字上。
    眉宇间多了几分冷峻,合了竹帛递给还在等候的甄尧。
    李翊语中带着几分沉着:
    “这封军令,汝一并拿去给荀府君,叫他依我令行事。”
    “传达冀州各处郡县。”
    甄尧连忙捧了竹帛,原来这道军令写得是:
    ——“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
    “诸民不得私雠,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大意为,凡是与袁氏同流合污的人,皆可改过自新,本府既往不咎。
    如今战事已经结束了,民间百姓不得私自寻仇。
    也不得在没有官府文件的情况下,随意厚葬他人。
    一切都得依法办事。
    李翊颁布这条法令,依然是在尽量淡化河北、河南大战对民众的影响。
    眼见诸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李翊这才将目光落在袁莹身上。
    闻着她身上似有微苦的药香,不觉眉心微微一蹙:
    “……可还吃着药?”
    袁莹本是河南人,又常年随袁术生活在南方,早已适应了那里的气候。
    如今迁到北方来,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尤其刚生完孩子,身子羸弱,加上舟车劳顿,便害了场大病。
    “吾已遣张神医为夫人看过,纵是风寒,七八日也该好了。”
    “难不成张神医的方子治不得夫人之病?”
    神医有两位,张仲景被李翊留在了北方。
    后来官渡之战时结识的华佗,则被留在了徐州。
    因为徐州正在大力发展医学,兴办医校。
    张仲景的离开,医道谒者的职位便有空缺,正好给了华佗。
    这种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华佗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欣然留在了徐州,一面为人治病,一面传授医术给学生。
    袁莹玉手执墨,在砚台上匀匀打着璇儿。
    “不……妾身的病已好了。”
    “请夫君放心。”
    说话的声音很轻,“适才是去看了宓姐姐。”
    李翊毛笔一顿,随即又恢复了平常神色。
    “……这便对了,汝等当时常与伯母往来。”
    自将刘夫人等众接到南皮之后,李翊有意安排家人,确切地说是安排袁莹。
    去刘夫人家串门,因为李翊都是借着袁莹的关系,才能管刘夫人叫上一声伯母的。
    不止如此,
    每每有重要场合,需要夫妻二人同时出面的活动,李翊都是带着袁莹出去。
    为的就是展现自己“袁家女婿”的身份,从而做给河北人看。
    按《献帝春秋》记载,袁绍死后,河北人是:
    ——“市巷挥泪,如丧亲家。”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惠。”
    考虑到袁氏的影响力,李翊这才努力去缓和与袁家的关系。
    并且以“袁氏正统”自居。
    毕竟袁术虽然是骷髅王,但人家确确实实是袁氏嫡出。
    而袁绍也真的是小婢养的。
    袁莹见李翊一时不语,眸底渐渐泛上了几分戚然,仍继续道:
    “今日定有一场大雪,宓姐姐的身子,受不了寒的。”
    李翊便问,“……她还好么。”
    袁莹黛眉一扬,忙道:
    “宓姐姐虽然时常避开夫君,但莹儿总觉得她心里是一直念着夫君的。”
    “……她想见您。”
    李翊忍不住扑哧一笑,道这话你听着不觉得好笑吗?
    她有意避开自己,却又念着自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李翊抬眸望向窗外,见漫天飞雪随风而去,不知所踪,终是道:
    “且坐会罢,待雪停了再回去。”
    微微一顿,并不看她,“吾会去的。”
    言外之意,自是说他会去看一看甄宓的。
    袁莹暗自松了口气,她自跟姊姊分别之后,身边已无太多可以交心之人。
    多亏了李翊“逼着”她去串门,她才认识了甄宓姐姐。
    这位同样出身于名门贵胄,知书达理的女子,与袁莹话很投机。
    算是她到北方后交到的为数不多的朋友。
    袁莹依言离了案前,却不去落座,反朝着李翊方向端端正正跪坐下来。
    “……甄宓姐姐生的貌美,为人又知书达理,家世又好。”
    “此前莹儿去见伯母时,伯母便常对我言,若无夫君,袁氏一门断难免于斯难。”
    “‘故愿就甄氏为君侯执箕帚’,此为伯母原话。”
    “既然长辈无甚意见,夫君又何必也似宓姐姐那般不主动?”
    “人家是女儿家,多有不便,夫君堂堂男儿,还有什么顾虑的?”
    李翊闻言,竟弯唇笑了,忍不住伸手刮了一下袁莹的鼻子。
    “你这妮子,竟然教训起我来了?”
    “……嘻嘻,人家说的本来就是实话。”
    袁莹俏皮地偏了偏脑袋,像一只小雪狐一般。
    “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单凭意气去做。”
    “还要去考虑它背后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影响?”
    袁莹睁着水汪汪的眼睛问道。
    “……呵呵,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莹,“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莹一怔,楞柯柯地说道:
    “我自生来便姓袁,未尝有人论我姓氏如何。”
    “……呵,虽无人明言指摘,然无处不显其意。”
    “莹儿不明,丝毫亦不明……”
    袁莹呆呆地摇了摇头,不能理解李翊这话是什么意思。
    更不知道这跟甄宓又有什么关系。
    “冀州贤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为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开导袁莹,向她阐明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剑影,乃人情世故也。”
    说完,便要起身出门。
    甫一出门,只见甄尧便急匆匆地跑了回来。
    李翊一皱眉,“叫汝办的事,可办妥当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将使君的公文交给荀府君了。”
    “适才荀府君有消息传来,说幽州袁熙、袁尚,起五万大军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莹听到这个消息,不免一惊。
    她虽不问政事,但还是清楚渤海郡是紧邻着幽州的。
    等于说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来了,一点纵深都没有。
    李翊瞧一眼袁莹的反应,非但没有紧张,反而调侃似的一笑。
    仿佛在说,瞧见了吧,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来的原因。
    纵然他们这些上位阶级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但底层民众得知这些消息难免会恐慌。
    分一个章武郡出来,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马虽众,但分屯于别处郡县。”
    “若要全部调来,也须时间,渤海只一万郡兵。”
    “依在下之见,不妨先从河间、安平调转兵马过来。”
    “命张郃、高览两位将军,领兵来援。”
    李翊挥了挥手,拒绝了甄尧的建议。
    甄尧正欲询问缘由,李翊则径直走向大堂。
    “不必惊慌,二袁儿又不是胁生双翼,岂能顷刻间飞至我郡。”
    “且召各级官员来大堂议事。”
    很快,渤海的各级官员纷纷赶来正堂,商议拒敌一事。
    “二袁儿来得急,尽起幽州之兵,来犯我渤海。”
    “其意在夺取冀州,主公将河北事务委任于我,我自当尽心守御。”
    “诸位皆是肱股之臣,与我也共事多年,这里没有外人。”
    “诸公有什么意见,尽管畅所欲言,不必顾虑。”
    这是河北官员与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会议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个预防针。
    告诉大伙儿既然入职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见。
    大家现在都算是在为刘老板办事儿,好好干,保管吃香喝辣。
    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翊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两边争吵。
    以致意见不合,拖慢办事效率。
    张辽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开口发言:
    “袁氏势力盘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尽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军迎之,毕其功于一役。”
    “以免夜长梦多。”
    “诶!不可。”
    已经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来反对张辽的意见。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来,一直推行缩衣节食,节省军略开支。”
    “今要与幽州之兵决战,必起别处郡兵。”
    “中间粮秣辎重运转,耗费多劳,有损国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张辽意味深长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个徐公明,我原以为我张辽已经算是标准的职场人了。
    没想到你徐晃比我张辽还狠,真是拍马屁与无形之间。
    他这就属于典型的跟着领导的方针走。
    方案只要是与领导方针相悖,便是错误的。
    果不其然,李翊对徐晃的一番发言很是满意,出声赞扬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诸郡初定,我各处郡县,都留有重兵,就是为了预防不测。”
    “若调集他郡兵马,一费钱粮,二费时间。”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烧钱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则始终是:
    要么就不要打,要么就往死里打。
    现在打个锐气尽失的二袁儿,居然还要调动其他郡的兵马,这得浪费多少钱?
    “……那不如,向关将军求援,请他从青州增派些人马过来。”
    “使君看是如何?”
    陈到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渤海郡毗邻青州,青州发兵,随时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战略位置好,几乎不受外敌威胁。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哈哈哈。”
    辛毗仰头大笑,“列位诸公所言,俱非善论。”
    辛毗算是袁氏旧臣的代表人物了,适才都是徐州老臣在发言。
    这下轮到他来提意见了。
    “不论是从他郡调兵,亦或者从青州征调人马,那都耗钱耗量。”
    “有悖使君缩衣节食的治国方针。”
    “况从我冀州本郡调遣兵马便已罢了,青州非我冀州辖属。”
    “若向青州求援,难免惊动徐州。”
    “使君才刚刚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军。”
    “……这不显得我冀州之人无能吗?”
    辛毗摊了摊手,表面上在说显得他们无能。
    实则是在讽刺,从外州调兵,会显得李翊这个领导人无能。
    这哪是丢我们的脸,是丢领导您的脸呐!
    “……嘁。”
    听出辛毗话里的讥讽之意,陈到、张辽等老将皆面有愠色。
    “那便直接打,不必麻烦了!”
    “我等愿为先锋!”
    讨论到最后,武将们纷纷急眼了。
    打算回归最简单暴力的方式——干就完了。
    反正他们冀州又不是没有兵。
    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赢,再从河间、安平调就是了。
    若不是李翊为了省钱,换作其他领导人,早就从这两个郡国处调兵过来给二袁儿包饺子了。
    “……诸公勿急,诸公勿急。”
    还是辛毗出声打断众人,他捻着胡须,洋洋洒洒地献出一策:
    “吾有一计,不须劳烦使君出动兵马,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乱。”
    哦?
    李翊眉梢一扬,喜道:
    “辛别驾有何妙计,请为我言明。”
    辛毗毕竟在河北干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人事政务还算了解。
    当即洋洋洒洒,献出一策。
    “袁熙帐下虽有五万兵马,但有三万余数,尽数掌握在张南、焦触二将手中。”
    “此二人原是幽州豪族出身,袁本初平定幽州之后,仍用此二将。”
    “保其部众,置于袁熙帐下。”
    “目今袁氏衰败,二将必生反心。”
    “使君只需修书一封,许以高官厚禄。”
    “张南、焦触必起兵反叛幽州!”
    “到那时,又何须劳烦使君起渤海之兵征讨?”
    “更别谈要从他郡调遣兵马,费钱费力了。”
    李翊大喜,连道妙计妙计。
    当即修书一封,秘密发往幽州去。
    时焦触、张南正在广阳郡。
    广阳郡,又称燕国。
    此前说过,袁熙手中的幽州真正实控的地方只有涿郡和渔阳郡。
    两个郡之间,便夹了一个广阳郡。
    之所以没将广阳算进来,就是因为张南、焦触手里握有重兵,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二将已经得到了幽州刺史袁熙的军令,命他们尽起本郡兵马,配合袁氏兄弟南下。
    在得到军令后,二将依令调动了兵马。
    但却并未着急南下。
    眼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北方之地早已换了主人。
    二将这些天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跟着袁氏兄弟混到底还有没有出路?
    就在二将踌难决之时,忽报冀州有使到。
    并且其称是二将旧友。
    张南、焦触即命人将之请入。
    乃马延、张顗也。
    此二将乃是袁尚旧部,因临阵倒戈,协助李翊破了袁尚主力有功,遂封列侯。
    他们与张南、焦触算是老同事。
    “两位将军,别来无恙否?”
    马延、张顗异口同声问候。
    所谓又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眼见着曾经的同事,如今一个个在冀州混得风生水起。
    张南、焦触还不明白这二人是个什么货色吗?
    就是个普通的三流武将而已。
    只不过在时代浪潮中,站对了队,所以混得比许多一流武将都要好。
    马延、张顗二人的故事告诉了世人,关键时刻站好队,真的很重要。
    “吾等奉李冀州之命,特来邀两位老友举事!”
    马延、张顗直接开门见山,阐明了希望张南、焦触尽起幽州之兵,反叛袁熙的请求。
    “如今袁氏大势已去,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李冀州从不亏待有功之臣,两位老友见我二人但清楚一二。”
    “似我二人这般不才,都能大享富贵。”
    “而两位老友却拥数万之兵,有擎天架海之才。”
    “若肯举兵协助李冀州平叛,必得厚赏,委以重用。”
    马延、张顗不算舌辩之才,但手上能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丰厚了。
    他们只需照实说便好,不信你二人不心动。
    果不其然,张南、焦触皆是怦然心动。
    本就觉得跟在袁氏身边混,已经看不到前景。
    更别说他们手上本就握有重兵,无须听从二袁儿的指挥。
    “……愿闻其详!”
    张南、焦触一拱手,恭恭敬敬地询问计策。
    马延、张顗二将乃道:
    “只要两位将军肯起兵举事,李冀州会上表朝廷,奏焦将军为幽州刺史,张将军为渔阳太守。”
    “你二人可驱率各郡太守、县令、县长,以背袁向刘。”
    张南、焦触从其言,又补充说道:
    “愿从老友之言!”
    “只是我郡中袁氏拥趸极多,待明日我等杀鸡儆猴,以便起事。”
    马延、张顗大喜,连忙道:
    “好好好!要举事就快。”
    “二袁儿那边已经动身了,可莫让李冀州等急了。”
    次日,一大早。
    天刚刚蒙亮。
    张南、焦触便会聚全部兵马,谓众人说道:
    “袁尚、袁熙倒行逆施,执意与朝廷作对。”
    “今吾等可降朝廷,改过自新。”
    “公等莫要执迷不悟,一误再误,否则剑不容情!”
    喊完,命人牵来一匹白马。
    张南、焦触杀白马,立盟为誓。
    相约有不从令者,皆斩!
    底下众人皆不敢说话,只得依次歃盟。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人,大声叱道: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败走。”
    “吾智不能救,勇不能死。”
    “于义有违,若还要乃北献刘,恕吾弗能为也!”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