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亮剑:钢铁雄心 > 第131章 工业大爆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1章 工业大爆炸

    第131章 工业大爆炸
    赵方远走后,房间内就剩王奉一个人。
    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索性将意识沉浸到系统面板上。
    歼灭第十三师团残部,面板又大涨了一笔经验值。
    经验进度条已经过了大半,估计再来一场相当的战役,就能顺利升到lv8。
    国策树也多了几个高亮选项。
    在【培养青年将校】国策之下,多出了一个新的分支。
    【建设更现代化的国防军队】
    王奉看向解锁条件,和直接指挥的军队数量有关。
    看来是成立新编第一军团的命令下发后,才开放解锁的。
    点开看看!
    【建设更现代化的国防军队】
    【受旧时代军阀体制影响,我们的军队素质良莠不齐,继续整顿,以确保我们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建立持久优势。】
    【选择效果:解锁此国策后,触发少壮派掌权决议。】
    【少壮派:通常指年轻且有一定军事素养和能力,接受过相对新式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思想较为激进的军官群体。】
    【少壮派掌权buff:计划执行速度+20%,军官培养速度+10%,触发剔除军阀势力决议。】
    【剔除军阀势力】
    【旧时代的渣滓,就应该被丢进垃圾桶里!】
    【选择buff:军队稳定度-10%(20天后可恢复)】
    面板上的信息很多,王奉逐字看去。
    心中不免有些惊讶。
    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见到减益效果。
    10%的军队稳定度
    说实话,好像没什么影响。
    倒是军官培养速度很关键,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部队规模扩张的太快也不是件什么好事,中下层军官严重稀缺。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裤裆。
    计划速度在国策和作战学说中出现过很多次。
    很好理解。
    就是部队的执行力!
    高计划执行速度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指挥官说一不二,士兵指哪打哪。
    这也是重中之重。
    倒是这国策,该不会是专门针对第59军和第51军吧
    其实张自忠和于学忠,已经能算的上少壮派军官。
    尤其是于学忠。
    西安事变,张学良被扣押后,就是他在东北军内部,代表少壮派与元老派发生争执。
    说什么都要和国民政府进行决战。
    但手下的军队中。
    还是有不少旧时代军阀的影子。
    暗地里吃拿卡要,克扣军饷也是时有发生。
    在作战时也都是将保全实力放到第一位。
    要不是有几个指挥官强压着,淮北一战指不定要出什么乱子。
    解锁!
    王奉意念一动。
    既然常凯申将这两支部队,划归给自己指挥。
    那对这种事件,就必须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正好趁着部队休整,好好解决一下内部问题。
    看完了军事国策后,王奉敏锐的发现,工业国策那边,也有一个高亮选项。
    在【统一工业规划】下方。
    【经济发展政策】
    【我们的工业体系已经出现了畸形,在高速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也要酌情发展民用工业,相辅相成,才能保持我们长久的生命力。】
    【选择效果:民用科技专家+10,工厂建设速度+10%,工业设备+20】
    【解锁条件:工业发展系数0.1】
    这项国策的信息就相对少了些,王奉一眼扫完之后,立刻点击解锁按钮。
    军事工业是战场利器,民用工业就是大聚宝盆。
    说到底,战争消耗的还是金钱。
    不知不觉间,在强有力的国策加持下,后方的工业规模,已经增长到了【0.1】.
    系数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反应现状。
    从每日的生产清单上,就能窥见一二。
    解锁了两个国策,将命令传达下去后,王奉也来了困意,不知不觉间就睡了过去。
    长治。
    第一机床厂。
    即便已经到了凌晨,但窑洞工厂内依旧灯火通明。
    现在的厂区规模,照比王奉刚离开时,足足大了一倍。
    窑洞不能挖的太大,无奈之下,只能建设第二分厂。
    此刻一分厂内。
    总工程师孙祖华正趴在机器上细细研究。
    几名工人围在一旁,眼神中满是期待。
    “总工,这机器能用吗?”
    “怎么样?”
    孙祖华直起身子,点了点头:“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等明天拉到弹药厂去试一试。”
    他口中所说的弹药厂,就是原第一子弹厂。
    现在搞出了火炮技术,虽然只有一战时期的水平,但王奉还是下达了尽快投产的命令。
    新的火炮厂正在组建,生产炮弹的任务,落到了经验丰富的第一子弹厂上。
    既然不光生产子弹了,那就索性改个名字,进行重新编组。
    长治第一弹药厂,便由此诞生。
    几名工人们欢呼雀跃:“还真没想到,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把炮弹的生产线搞出来!”
    “哈困死我了,这三天我就睡了四个小时。”
    “我也没好到哪去,这两天眼睛都没合,不过好歹算是搞出来了!”
    孙祖华也满眼疲倦。
    高效率生产的背后,一定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这些日子大家辛苦了,等一会儿维护完了设备,就先回去休息吧!”孙祖华转动一下腰部,大事落定,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第一机床厂的产能很高,所有的设备都是崭新的名贵货。从西门子公司引进的大批设备,主要都安装到了机床厂。
    其余各厂,使用的都是机床厂自主生产出来的机器。
    工人们点了点头。
    “总工,这台设备要是真能成的话,产量能达到多少?”
    一名工人好奇问道。
    他只参与了设备的调试工作,不是主要的设计人员。
    孙祖华皱眉,心中大概估摸着:“生产105毫米榴弹的话一天大概能有个十来枚吧!”
    提问的工人点了点头。
    一枚105榴弹,重量大概在20-30公斤左右。
    若是按照一天十枚计算的话,就是将近300公斤炮弹。
    孙祖华:“具体还要看化学厂那边,底火不够的话,想生产也生产不了。”
    火炮技术研发出来之后,顺带着连生产线的技术也搞了出来。
    万事开头难。
    搞定了第一条生产线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按照现在第一机床厂的产能,在不搞资源倾斜,保证稳定供应的情况下,一周的时间,就能造出这样一条生产线。
    看着产量很大。
    但距离大型兵工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得汉阳兵工厂,早在1917年,就能做到日产枪弹20万发,炮弹2000多枚。
    数据可能有些夸大,受社会政局影响,很难做到稳定生产,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第一兵工厂的雄厚实力。
    孙祖华:“你们先在这维护设备,我先回去休息了,明天上午还有课要上。”
    技工学堂办起来了,但缺少专业的教师。
    无奈之下,只能抽调工厂里的工程师去学堂干兼职。
    反正也不教什么高深的东西,理论课很少,一切还是以实践为主。
    现在制约兵工厂发展的,除了工业设备以外,就是工人数量。
    产量再高的设备,也需要工人去操作。
    现在各个工厂的在职工人,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12小时工作制,两班来回倒。
    真正做到了人停机器不停。
    几名工人点点头,应了一声,随后转身拿起工具,向窑洞深处走去。
    第一弹药厂。
    相比较第一机床厂,弹药厂的规模更大。
    已经发展出了三个分厂,一个生产炮弹,两个生产子弹。
    此外还有两个分厂,处于建造状态。
    厂长怀汉鹏坐在办公室内,正在核对生产清单。
    几乎每天连轴转的工作,让他瘦了不少,但常人一比,还是有些肥胖。
    “这批子弹明早运出去,直接送到徐州!”
    “材料方面,明天我向上级催一下,再这样继续下去,厂子都快要停产了!”
    怀汉鹏对身旁的助理说道。
    第一弹药厂发展速度很快,得益于第一机床厂的生产能力,现在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有新的生产线搬进厂房。
    子弹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万发。
    半个小时前传来消息,长官又从欧洲订购了一批设备,大概十五天之后就会到达。
    还是老样子,清一色的重型机床。
    估计第一机床厂的产能,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到时候弹药厂也会享受到利好,可以预见的产能会迅速提高。
    这个月的产能,说不定会突破120万发。
    下个月有望突破500万!
    木柄手榴弹的试产非常成功,估计在明后两天,就能正式量产。
    每天的产量,起步就在500颗。
    一个月的时间,日产量大概会增长到2000-3000颗。
    助理将文件收拾好:“厂长,机床厂那边传来消息,明天就能把生产线拖过来。”
    怀汉鹏点了点头:“工人什么的,都安排好了吗?”
    助理回复说:“安排好了,明天生产线一启动,就能立马投入试产!”
    怀汉鹏应了一声:“好!”
    之前他在太原兵工厂时,曾担任过火炮生产车间的组长,对炮弹生产的相关事宜,还是轻车熟路的。
    卫戍部队营区。
    已是深更半夜,宋文杰依旧伏在案边,处理着手上的公务。
    王奉领着赵方远和谢尔盖一走了之,后方的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不光要指挥前线作战,后方的工业建设同样不能落下。
    兵工厂发展势头很猛,又是重点推进项目,每天呈送过来的文件,能直接铺满一桌子。
    此外还有各类矿场,也都在不停的扩大生产规模。
    现在马上就要开春了,发电厂也该破土动工,王奉从西门子公司引进来的火力发电设备,已经在库房里闲置了一个月。
    还有民用工业建设项目,也要跟着同步动工。
    内务部的大量事件,也需要及时处理。
    长治军校和技工学堂也不能落下
    每天这么多的繁重工作压在肩上,宋文杰感觉自己走路的脚步,都有点虚浮了。
    咚咚咚!
    听到门外传来敲门声,宋文杰抬起头:“进!”
    一名后勤军官走了进来:“长官!要送给友军的武器装备已经清点出来了。”
    宋文杰深吸一口气:“拿过来给我看看!”
    军官上前两步,将武器清单递了上去。
    第47军和第二,三山地兵团一起在正面作战,互相帮衬着,用不上太多的物资枪械。
    这次援助的主要目标,是八路军386旅。
    宋文杰扫了一眼清单:“汉阳造1634支.子弹7万发”
    “这些装备都检查好了吗,可别给友军送一堆残次品过去。”
    那名后勤军官点了点头:“试过了,都还能用!”
    退下来的那批汉阳造,都不知道是哪年产的了,弄不好枪的岁数,比某些年轻士兵还要大。
    能正常发射子弹,就已经在合格标准之上了。
    现在兵工厂的产能,连自给自足都够呛,给友军挤出武器装备,已经算仁义之举了。
    宋文杰拿出铅笔,在出库清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明天一早发出,386旅那边已经联系好了,具体位置先等消息。”
    那名军官敬了个礼:“是!”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