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第357章 陛下,妾身懂您的深意
    夕阳绚丽多彩,晚霞洒下橘红色的光辉,将金水河照成了一片橙红色。
    李治站在千步廊一处行亭,望着波光潋滟的水面,脑中思绪,仿佛水面一般,起伏不定。
    自来到大唐后,他一直以后世为标尺,以史书为量度,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头脑,这才形成如今局面。
    但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偏好。
    如果说李勣执着于高句丽的话,李治心中也一直暗藏着消灭倭国的心思。
    以前他没有动手,是因为此事太过荒诞。
    在满朝文武看来,倭国贫瘠,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打这样一片土地,徒耗人力,管理也难,必定满朝反对。
    这样的情况下,李治也不好一意孤行,故而只能将心思藏着,等解决辽东三国,再将剑锋指向倭国。
    可如今不同,两百唐军被杀,足以激起唐人愤慨。
    刚才他故意听薛仁贵几人讨论,就是想了解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后来他提出攻打倭国,也只有李勣一人反对。
    站在大唐的角度来说,李勣是对的,但是李治这次不打算听他的。
    灭倭,虽不利时局,也不利大唐,却利在千秋!
    “陛下,皇后殿下请您过去一趟。”王伏胜忽然道。
    李治点了点头,收回思绪,朝着立政殿而去。
    武媚娘和李勣一样,是极为理智的人,她肯定也会劝说自己,不要攻打倭国。
    以前可以不管她的想法。
    但如今武媚娘恪守本分,只有对她表现出足够的敬重,她才会继续朝着贤后方向变化,需得解释一番。
    不过,要糊弄她可不容易,该找个什么样的理由呢?
    不一会,李治来到立政殿寝殿,武媚娘将他请入殿内。
    “媚娘,什么东西这么香啊?”李治一进屋,就闻到阵阵香气。
    武媚娘走到一张长案边,伸手抓住一只酒瓶,笑道:“这是妾身刚酿制的百卉酒,正要请陛下品尝。”
    倒了一杯酒,递给了李治。
    酒液呈淡绿色,幽香之中,混杂着几分酒味。
    李治摇了摇酒杯,发现酒液很浓,应该酿制了很久,轻轻抿了一口,入口微甜,甜中还带着一股苦味,应该是掺了药,类似药酒,有滋补之效。
    李治心中有事,喝了一杯后,便抬手示意武媚娘不必再添酒,朝她问道:“媚娘,你找朕过来,是为了攻打倭国之事吧?”
    武媚娘道:“是的。”
    李治咳了一声,道:“朕知道你反对,不过朕是这样想的……”
    武媚娘眨了眨眼,道:“陛下,妾身并不反对啊。”
    “你不反对?”李治一愣。
    武媚娘微微一笑,道:“妾身一开始也很不解,不过妾身知道陛下必有深意,便苦苦思索,后来总算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朕的深意?”李治喃喃重复。
    武媚娘拍了拍手掌,宫人玉屏捧着一柄红色的弓进来了。
    这柄弓比一般的弓小一些,由红漆涂成,曲线优美,好似一轮弯月,弓身上雕刻着精致的百鸟图案。
    这是武媚娘专用的百凤弓,用的是一支金色的箭矢,箭头用布裹成圆球形,无法伤人。
    她接过弓和箭,挺直腰身,两腿前后微分,拈弓搭箭,扣拉弓弦。
    这一刻,李治在她身上看到几分巾帼之气。
    武媚娘命五名宫人站在对面,将弓弦拉满,瞄准她们,侧头看了李治一眼。
    “陛下,妾身猜对了吗?”她微笑着问。
    李治心中纳闷,脸上却不动声色,道:“媚娘,你力气挺大啊,能将弓弦拉满。”
    “此弓的弓弦是妾身命人特制,比一般弓弦要软。”
    武媚娘解释了一句,又接着道:“陛下此举,便和妾身拉弓一般,弓弦拉满,对准五国。五国受惊,必定希望弓弦指向别人。”
    “哦,接着说。”李治眯着眼,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
    武媚娘道:“五国之中,只有一个犯国,另外四国,都是被平白牵扯进来。这四国定会全力调查出真相,借此摆脱危机。”
    “不错,还有吗?”李治将两只放在背后的手捏了捏,微笑着问。
    武媚娘拉了半天,手臂有些酸麻,便松开了一些,说道:“真正的犯国,行为肯定会与其他四国不同,他们会拼命阻止调查,很容易就能瞧出端倪。”
    李治仰头望着天板,默然不语。
    武媚娘将百凤弓递给侍女,来到李治身边,观察着他表情,道:“陛下,妾身猜错了吗?”
    李治“咳”了一声,也不去解释,道:“媚娘,照你这么说,其他四国,很快会查出犯下此案的国家了?”
    武媚娘道:“妾身确是这么想的,不过妾身对外邦之事,所知不多,也无十足把握。”
    李治感微笑道:“那就别想了,反正朕这步棋已经下了。接下来,就看倭国人的应对了。”
    ……
    “母亲,情势危急,还请您以国家为重,冷静一些!”
    “冷静?我看是你该冷静一下了!此事并非我们所为,唐人却指责是我们干的,简直欺人太甚!”
    倭国的筑紫朝仓宫内,中大兄和宝女王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中大兄上前一步,道:“您还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倘若咱们不解释清楚,就不仅仅是跟唐人打一仗那么简单了。”
    宝女王端坐上首,淡淡道:“哦,那又会如何?”
    中大兄一字字的道:“我们将有灭国之危!”
    宝女王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阿倍将军,听到没有,就因唐人两百名士兵,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强人给袭击了,咱们倭国就有灭国之危咯。”
    阿倍比罗夫跪坐在蹑席上,淡淡道:“王子殿下毕竟年轻,经历少了些,被唐人给吓住了,也情有可原。”
    中大兄并不受他挑衅,背负双手而立,沉声道:“镰足,你和大家说一下,唐人的一贯作风。”
    中臣镰足应了一声,站起身,向宝女王和阿倍比罗夫行了一礼,说:
    “从汉朝时期,中原王朝就有个规矩,使节被杀,便视为宣战,无论多远,他们都会派兵讨伐,灭其国,擒其王!”
    此话一出,宝女王脸色微变,冷哼道:“我们在陆地上,或许打不过他们,但在大海上,优势却在我们,阿倍将军,我没说错吧?”
    阿倍比罗夫昂然道:“女王殿下说的一点不错,海上作战,我大倭不惧任何人!”
    中大兄凝视着宝女王,道:“如此说来,母亲决定与唐人一战了?”
    宝女王扬了扬眉,道:“不错,我们有兵力优势,有战船优势,还有阿倍将军,他们若敢来侵犯,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以苏我赤兄为首的几名倭国大臣,顿时大声附和,赞扬女王英明。
    宝女王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这次参加议政的共有八名大臣,是倭国权力最高的人。
    倭国施行律令政,最高政治长官为太政大臣,由中大兄担任。
    太政官统治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
    这八人便是八高官官,每一个人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家族。
    不久前,这八人之中,有六人在支持宝女王。
    然而如今,原本支持她的物部氏和藤原氏,竟然都默不作声。
    就连她一直器重的儿子大海人王子,也没有做声。
    这让宝女王终于明白过来,中大兄早已收服这些人,只是隐忍不发。
    一直愿意隐忍的中大兄,竟因为唐人的缘故,暴露全部实力,这也让宝女王暗暗心惊。
    便在这时,阿边麻吕快步进入殿内。
    以他的地位,是没资格参加议事的,顿时受到八省大臣的呵斥。
    “麻吕,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注意你的身份,还不退下!”
    阿边麻吕跪在地上,双手扶地,叩首道:“女王殿下,诸位王子大臣,新罗派人刚刚传来一个消息,情况紧急,麻吕我才冒昧闯入。”
    “出什么事了?”宝女王出声为他解围。
    阿边麻吕抬起头,道:“根据新罗人的消息,唐人正在向营州、莱州大量增兵。”
    宝女王又问:“增兵了多少?”
    阿边麻吕道:“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唐人常备军力就有六十多万,若是真的准备对外宣战,至少会调十万以上吧。”
    宝女王面色微白,朝阿倍比罗夫看了过去。
    阿倍沉声道:“女王殿下不必担心,唐人就算兵多,也没有船,无法在海上铺开兵力。”
    中臣镰足道:“阿倍将军错了,当年唐朝攻打高句丽,因战船不足,唐朝皇帝便下了命令,结果四个月,便造船四百艘,运载军粮。”
    苏我赤兄哼道:“运粮船而已,定是些小船,比不上咱们的战船。”
    中臣镰足瞥了他一眼,道:“筑紫率错了,唐人造的运粮船,每一艘,都比女王殿下的乌丸号更大!”
    苏我赤兄怒道:“胡说八道,怎么可能有这么荒唐的事!”
    中臣镰足平静的道:“您虽没去过唐朝,也可以去问一下去过唐朝的人,问问他们唐人造的船如何。”
    “阿边次官,是真的吗?”宝女王脸色越发难看了。
    阿边麻吕低声道:“差不多吧。”
    宝女王又看向了阿倍比罗夫,然而这次阿倍也低下了头。
    宝女王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中大兄,道:“王儿,依你之见,要如何才能避免唐人攻打我倭国?”
    中大兄道:“第一,全力找出是谁袭击了唐人的船只,如此才能平息唐人的愤怒。第二,派遣使节,前往长安,向唐人解释。”
    宝女王愣道:“他们还听得进解释吗?”
    中大兄道:“不找出真凶,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派遣使节,是为表示姿态,这一点,不可缺少。”
    倭人非常重视上下关系,宝女王点点头,道:“依你之见,派谁比较好呢?”
    中大兄目光看向了阿边麻吕,淡淡道:“只有辛苦阿边次官,再去一趟长安了。”
    阿边麻吕脸色惨白,求助的看向宝女王。
    这时候去长安,还有命回来吗?
    然而宝女王这次却没有再帮他,说道:“阿边次臣,事关国家安危,只有请你不辞辛劳,再使大唐了。”
    阿边麻吕见宝女王目光冷冽,只好苦笑道:“下臣领命!”
    ……
    海水不断拍打着岩石,浪声中,隐隐夹杂着倭国士兵们操练的声音。
    红日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
    中大兄站在石台上,极目远眺。
    黄昏时的海浪,比白日要平静一些,但海底之下的暗流,却要更加凶险。
    中大兄迎着海风,张开双臂,嘴角勾出一抹微笑。
    “王子殿下,眼下局势如此凶险,您似乎却非常高兴。”中臣镰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镰足,我一向觉得,凶险与机遇并存,你没有这种感觉吗?”
    中臣镰足沉默了一会,道:“属下并没有您那般过人的视野,只看到危机,并未看到机遇。”
    中大兄微微一笑,道:“那是因为你没能跳出这个局来看问题。你觉得袭击唐军的事,是谁干的?”
    中臣镰足思索了一会,道:“有能力消灭两百唐军的力量不多,除了我们之外,在这片海域,也只有五六股力量。”
    中大兄伸出四根手指。
    “除咱们之外,只有四人,有这个能力。”
    “哪四人?”
    “泉盖苏文、金春秋、扶余义慈、虾夷男鹿。”
    中臣镰足点点头:“不错。”
    中大兄放下一根手指,道:“扶余义慈要做此事,定会跟母亲打招呼,从母亲刚才态度来看,他可以排除。”
    中大兄又放下一根手指:“金春秋纵有这个心,却没这个胆量,他也可以排除。”
    中臣镰足心中一动,道:“所以只剩下泉盖苏文和虾夷男鹿有这个可能了?”
    中大兄微笑道:“唐人早就想打高句丽,如果真是他们所为,唐军定会出兵。我们则可趁他们无暇他顾,帮助义慈,击败福信!”
    “如果是虾夷男鹿呢?”
    中大兄道:“那就更好了,唐人纵能击败虾夷人,却无法占据虾夷群岛。等他们走后,我们便可趁虾夷虚弱,消灭这个难缠的敌人。”
    中臣镰足敬服道:“殿下深谋远虑,卑职佩服。”
    中大兄缓缓道:“不过,要想将危局转为对我们有利的局面,必须查出是哪一家所为,拿到确凿证据,让大唐皇帝信服才行!”
    中臣镰足道:“卑职一定竭尽全力,完成此事。”
    中大兄抬手道:“不,事关重大,我必须动用所有力量,你的人只负责虾夷就行了。”
    “那高句丽呢?”
    中大兄道:“放心,我让大海人去调查了。”
    大唐在边境增兵的消息,很快也传遍辽东各国。
    这对每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没人喜欢大唐铁骑。
    就连靺鞨、室韦这些与此事无关的国家,瞧见营州唐军增多,也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营州原本的唐军就有三万,皆是骑兵,如今又调来三万骑兵,整整六万唐军铁骑,仿佛一柄利剑,悬在每一个国家的头顶。
    在这种重压之下,不仅倭国遣使长安,辽东各个国家,也都派出使节,前往长安,探听情况,以免这柄剑落到自家头上。
    正如武媚娘所形容的那样,在大唐拉满弓弦的情况下,各国的反应出奇的一致。
    只有两个国家例外,没有派遣使节。
    那便是,高句丽和虾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