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都是朕的钱
第208章 都是朕的钱自从王信离开雁门关,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月,雁门关诸事由赵雍掌领,亲自坐镇雁门关关城,与前后雁门关西门,广武城形成核心防御圈,张灿负责骑兵,汤平负责炮兵。
虽然大同的节度使,以及厉害的游击将军同时离开,因为当初在关外的战绩,打残了单于部,震慑了大板升诸部,所以边关很平静。
虽然有些生胡的谣言,还有一些大板升地区的消息,最后侦查都是虚惊一场。
赵雍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不光是雁门关守军扩充之事。
跟着将军这么久,别的方面不说,粮草问题是第一位,广积粮刻在了心里。虽然将军走之前,雁门关留下了大量的粮草,还有广武城外一带的草场,赵雍仍然第一时间派人去大同催促粮草。
雁门关需要的粮草,赵雍并没有乱要,而是遵守以往的规矩。
如河西营有三千人,雁门关各地本地守军有一千余人,营兵与本地守军不同,后者属于乡兵民兵,百姓服兵役的一种方式。
前明只有军户服兵役,但是比起民户,军户没有别的方面的补偿,一样的要种地,所以军户是受到剥削的,大周吸取教训,不设立军户。
本地守军的军饷由地方提供,而且少得可怜,粮草由大同提供。
其实不光是大同,整个山西总体上是无法自给自足的,需要南方的粮食,也因为有南方的粮食,所以山西人口越来越多。
也随着南方的粮道,南方的商人也涌来,通过粮道形成的南北商道,掌握了更多的经济利润。无徽不成商,大周各地都有徽商的身影。
总之,不提应该由朝廷发放的军饷,只提人吃马嚼的粮饷。
近五千人每个月需要一千三百五十石口粮,虽然是本地供应,也需要动用两百多辆车次运输,以及动用民力千余人次,且只是雁门关一地和一个月之用。
如果算上牲口的草料供应,数字还要翻一番。
而雁门关如今的马匹极多,又没打算售卖,幸亏有广武城的地利,可以维持不少,否则支出如此之大,金山银山也经不起消耗。
自己已经派人去了两回,而大同至今没有答复,大同拖得起,自己可拖不起。
赵雍已经预感到大同那边有人在阻挠,最近非常忧虑,坐卧不宁。于是,赵雍下了决定,亲自去大同一趟。
将军不在,自己又离开,万一有敌情发生,雁门关怎么办,雁门关不只是一个关,如果发生敌情,需要有人居中调度,于是指定了手下。
得知赵雍的安排和决定,汤平有些不满,不过心里忍了下来。赵雍带着几名骑手赶到了大同,第二日才见到大同巡抚御史——
冯庸前脚刚离,张文锦就召集了大同永兴军大小将领,当众责罚了两人,又提拔了几人,没有了主心骨,又刚刚经历失败的永兴军毫无底气。
又有天成军,以及雁门关的京营二部,所以永兴军不敢闹幺蛾子。
张文锦并没有一味的打压,不光发了一笔欠饷,还见了好些人,承诺了许多事,所以冯庸离开才半个月,他的永兴军就变了主。
解决了永兴军,张文锦目光转向天成军和雁门关的京营。
两部索要的粮饷,在解决永兴军的时候,张文锦还顾不过来,只暗中扣了下来,没想到雁门关的赵雍来了,正是他盯上的目标。
巡抚都御史衙门。
赵雍客气的坐下,端坐在椅子上,主位上的张文锦,打量了赵雍两眼,然后笑道:“你们王将军的本事,你学到了几成?”
这句话问的突兀,赵雍谨慎道:“将军带兵打仗的本事无常规,顺势而为,并无套路可学,末将只学了点皮毛。”
张文锦不相信,但是心情不错,赵雍如此谨慎,可见是个人才,何况能主持雁门关之事,八九不离十,就算没有王信厉害,也能当半个王信使用。
一个赵雍,加上永兴军,足够压服王信,至于天成军的胡立勇,此人问题不大。
“赵将军实在是谦虚,只是可惜,赵将军为国立功无数,却始终跟错了人,以至于今日还只是佐击将军。”张文锦试探道:“佐击将军虽然也带个将军,却是个假将军,以赵将军的本事,当个真将军又有何妨。”
赵雍沉默了。
经历过罗明之事,最后又跟了将军。短短的年余,先后消灭倭寇,痛击胡部,震慑内部,更不提军中的环境和气氛,赵雍实在是懒得理会张文锦的试探。
这种事情,他太熟悉了,熟悉到有些厌恶。
“赵将军为何不说话?”张文锦奇怪道:“难道是担心朝廷的形势?我可以直言告诉赵将军,以后别的事情,都不需要赵将军操心,只需要好好打仗立功,升官发财的事,朝廷自会为将军办好,而不是像以往,流汗流血到头一场空。”
赵雍终于开口,张文锦洗耳恭听,心里满是期望。
“山西巡抚衙门发文,雁门关的粮饷由抚台发放,从关外回来,乃至之前所欠,已经有两个月的粮饷为发,末将斗胆请问抚台,两月粮饷何时发放?”
听到赵雍的话,并不是自己想要听的,张文锦有些失望。
“已经到了生胡入寇的汛期,为了加强防备,优先供应边关士卒,其余各部稍缓片刻,等人手充足后,立刻发放。”张文锦平静道:“望赵将军以国事为重。”
“既如此,可否我部自行到大同领粮,自行运回去?”
“岂有此理,如此关头,岂能胡来。”张文锦不满道。各军无令不能擅动,何况是到大同城,万一哗变或者造反呢,九边发生过哗变的事。
“既然不行,雁门关的粮饷何时能到?”今日轻易见到巡抚御史,赵雍不想浪费机会,当面问清楚。
“边关路途艰难,山区难行,你身为行伍,当知困难,等把边关各处粮食送到,自然再会往南边送。”张文锦强调了南边。
北边是前线,首当其冲,所以最先供应。大同民力有限,只能合理安排。谁也指责不了,这就是事权,谁掌握了诸事,谁就掌握了权力。
敢不听话,光粮食一事上就能拿捏死了,总不能眼睁睁的饿死,难道造反不成,造反是要杀头的。
赵雍无话可说,张文锦给出的理由无论真假,拿去朝堂上说,他也不怕的。见压服了赵雍,张文锦语气软化,开始了安抚。
赵雍是半路加入王信的,满打满算,才跟了王信一年余而已。
张文锦就不信此人能不顾利益,死心塌地的跟随王信,要是那汤平,张文锦倒有些没有把握,此人以前是矿工,最早被王信培养出来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亲信,十个里头有个二三个死心塌地不足为奇。
赵雍也不敢把话说死,彻底得罪张文锦,自己只是个佐击将军,下面有人不服自己,比如那汤平,好像只有他才是将军的亲信似的,提防着别人出卖将军利益,很令赵雍不爽。
原来刘通还在,刘通与两边关系都不错,有他的调和,双方还保持着和睦,如今将军不在,刘通也不在,变得有些微妙。
要不,先把粮草搞到手?
赵雍有些迟疑。
张文锦满脸热切,永兴军由冯庸亲手打造了十余年,不还是自己手到擒拿,假以时日,整个永兴军都能被自己彻底控制。
就不信了,哪怕是河西营又怎么样,满打满算成军也不过两年。
何况王信还只是个游击将军,连总兵都不是,能有多大的利益分给属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赵雍现在脸上的迟疑,更令张文锦自信。
半个月前,永兴军的大小将领,甚至有人闹事要造反,最后还不是跪下了。
——
文华殿不光是皇帝的办理公事的地方,还是皇帝的寝宫,虽然文华殿面积不小,房间很多,可仍然许多事无法放下。
比如后宫。
太上皇的后宫没有让出去,仁寿宫和慈宁宫都有主,西六所和东六所也是如此,地方不够,皇帝只能挤着自己,当的很憋屈。
夏守忠小声告诉皇帝:“皇爷,忠顺亲王来了。”
皇帝连忙吩咐:“快请叔叔进来。”
不久。
忠顺亲王进入到文华殿的偏殿,行礼道:“拜见皇上。”
“叔叔快免礼。”皇帝让人送上座位,忠顺亲王入座后,向皇帝使了眼色,皇帝点点头,旁边的夏守忠当即挥了挥手,领着宫里的太监们出去,隔墙有耳,所以夏守忠亲自守在门口。
“我让程宏退出了东军。”忠顺亲王平静道。
听到忠顺亲王的话,皇帝沉不住气,惊道:“这是为何?”
忠顺亲王详细的解释,仿佛在教皇帝做事,“东军太过显眼,不光太上皇盯着,又控制在兵部手里,何况程宏这个废物,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没必要再去保他。”
皇帝担心道:“这会不会寒了下面人的心?”
忠顺亲王不以为然,嘲讽道:“下面的人捞钱,捞了钱大头拿去孝敬上头,以及分润同僚,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置办田产,修建房屋,收养奴仆,家业越来越雄厚。
小小的七品官,许多人也能修建豪宅,娶好几房妾室,然后一边哭穷,说手里没钱,一边为儿孙再去捞钱,恨不得一代人赚个世家的财富出来。
程宏这样的人,本就是用来捞钱的,没打算指望他办事,如今他带着十几代人也用不完的金山银山富贵归乡,他怎么会有不满?”
皇帝脸色黑了下来,这些都是他的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