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140章 跨时代的产物(5k)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40章 跨时代的产物(5k)

    第140章 跨时代的产物(5k)
    此时的华国,在压力面前,已经在全面拥抱西方的学术期刊、学术相关杂志,而且重点放在半导体领域。
    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
    过去大家是一个断开连接的状态,华国半导体领域的专家们大部分在55年及以前回国,对于55年之后的进展其实是不太了解的。
    来自西方的期刊杂志帮他们补足了这方面的课。
    屈润普挑的期刊又非常有代表性。
    《应用物理学快报》、《物理评论》、《ieee电子器件交易》、《电子工程时报》等。
    在当下整个阿美莉卡的半导体产业都处于一个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展的关键节点。
    前脚华国的科学家们才确定了树莓派是硅基晶体管,后脚就在阿美莉卡的业界杂志上看到,硅谷的半导体行业已经在用硅基晶体管大规模取代锗基晶体管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才找到方向,后脚就发现对方已经领先你老大一截了。
    1958年和1959年德州仪器和仙童携手发明了集成电路,仙童推出了基于平面工艺的硅台面晶体管,并将其集成到早期ic中。德州仪器则开发了包含多个硅晶体管的简单逻辑电路。
    光是结合这两个新闻,华国的科学家就能确定树莓派就是硅基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不过是已经实现了超级小型化的晶体管,小到纳米甚至更小的体积。
    另外有一点就是,实际上硅谷的半导体技术是爷爷,树莓派是孙子,是硅谷半导体技术发展数十年后现代科技的产物。
    但在华国视角里,树莓派是爷爷,阿美莉卡的半导体产业是孙子。
    也正是因为硅谷半导体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让华国下意识觉得阿美莉卡获得的树莓派是一批货,类似一整个飞船上面装了满满一箱。
    然后林燃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人不知鬼不觉地弄了一台。
    而阿美莉卡拿到如此多树莓派之后,分发给了硅谷的各个企业,这才有了当下阿美莉卡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
    1962年,阿美莉卡的国防部和nasa采购了几乎全部的集成电路产量,则为华国提供了侧面佐证,这是阿美莉卡政府和产业界的配合行为。
    你有无数台,想怎么拆开来进行破解就进行破解,我手上就一台,还要为我提供算力,我根本不敢动,一动复原不了怎么办?
    既然我不敢动,那我就只能依赖你研究外溢成果了。
    这也是华国加大从西方引进学术期刊,甚至是电子相关专业杂志的根本逻辑所在。
    这些杂志有通过约翰·屈润普的渠道提供给黄运基的,也有其他像龙思凡这样的同志采购的。
    最后通过香江海运条线运回华国。
    时效性再差,也是华国从成立后最同步的一次了。
    阿美莉卡产业的相关报道最迟三个月就会出现在51区。
    包括整个51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保护,用与世隔绝来形容不为过。
    在历史的机缘巧合下,这个时空的华国在半导体领域直接就开始走idm模式,甚至比idm还更夸张,是未来华为的模式。
    这里解释一下,半导体加工有很多种模式,像英特尔就属于idm模式,从设计到制造到封装和测试全部自己负责。
    像英伟达、amd、高通属于fabless模式,他们只设计芯片,芯片制造外包给代工厂。
    最后就是foundry模式,也就是台积电这种代工厂模式。
    不止这些模式,还有别的模式。
    但其中最特殊的一定是华为这种,能自己干几乎全部都自己干。
    当下的华国就是这种模式。
    举国之力在发展51区。
    更有趣点在于,华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半导体制成品-熊猫牌晶体管收音机,已经尝到了些许这个模式的甜头。
    对华国而言,这样的正循环一旦构建完成,就是无法阻挡的大势。
    而现在的华国,已经要从led二极管发光装置上找到那个撬动雪球的点了。
    只是此时51区的人们还没人意识到这点。
    他们内心只有一种紧迫感,不能比阿美莉卡慢太多。
    蜀都,国营132厂。
    苏俄在53年的时候将制造喷气式飞机米格15和教练机雅克-18的制造权转让给华国,并提供成套技术资料和样机。
    这两架飞机都包含了发动机技术。
    至此华国开始在此基础上研发五六式歼击机。
    而成立于1958年的国营132厂在飞机研发上显然要远远落后于沈飞。
    但华国把重要的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和曙光-1高空侦察机的任务全部都交给了132厂。
    这既让他们倍感振奋,又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山大。
    后世歼20成功后,成飞被媒体称为是最年轻的团队,实际上这早有传统。
    132厂的团队除了少数核心骨干来自沈飞外,其他全部都是共和国自己培养的年轻工程师。
    屠基达身为132厂的总工程师,他只感觉焦头烂额,压力山大。
    “屠总工,军队那边又有东西运来了,需要麻烦您去签收一下。”秘书小叶敲了敲门,在门口直接说道。
    屠基达走到营地门口,发现又是一辆军用卡车在厂区外停下,车上的帆布遮盖着。
    都不用打开看,光是看这外面的轮廓,他都知道这是什么玩意:u-2高空侦察机的残骸。
    屠基达站在营地门口,赵建军从卡车上下来,大步走向屠基达。
    赵建军沉声道:“屠总工,这是u-2高空侦察机的残骸。请你确认,确认后在这里签个字。”
    屠基达深吸一口气,因为这是第二台了。
    上个月就运了一台u-2过来,结果现在又运一台。
    “好。”屠基达签完之后问道:“老赵,跟你打听个消息,怎么两台都运到我这来了?
    沈飞和南飞那边不用分担点任务吗?”
    赵建军摇头道:“屠工,你应该很清楚才对,u-2的任务国家已经全权交给132厂这边了。这个重担只有你们。”
    屠基达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卡车上,心中却如压了一块巨石。他深吸一口气,回应道:“好,老赵,我明白任务的重要性。”
    屠基达确实没有什么信心。
    一来是因为u-2复现没那么容易,二来他们还有歼5改的任务,人手不够。
    但屠基达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u-2强行压给他们,沈飞的实力要强得多。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了。
    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点,两周后,叶秘书敲门道:“屠总工,有一批货运来了,麻烦您去签收一下。”
    屠基达知道华国的导弹技术有所进步,df-1因为精度之高都高价卖给毛子了,因此打下来u-2高空侦察机很正常。
    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连着打下来三架,这多少有点夸张。
    屠基达如是想到,“要不干脆每个月打下来一架,我们把老美的u-2拼拼凑凑直接拼出原装的u-2侦察机好了。”
    不过这回和他的猜测不同,军用卡车的帆布没有鼓起。
    不但没有鼓起,甚至还有些干瘪,不像是残骸。
    来的也不是赵建军,而是一位他之前没见过的同志。
    对方的话很少:“屠工,麻烦签字确认。”
    签收单上只有资料40盒的字样,再无其他说明。
    屠基达只能带着疑惑的心情,揭开帆布,数了一下确实是40个盒子。
    “好了,屠工,注意保密。”
    等带着这40盒资料搬回档案室,他打开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
    “u-2高空侦察机技术资料”
    他手都在抖。
    翻了两页后,终于明白华国安排的底气何在。
    1962年冬,寒风刺骨,国营132厂的机密会议室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昏黄的灯光下,会议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和图纸。屠基达站在桌前,手指轻轻抚过封面,在全部粗略翻过之后,他内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震惊、兴奋,还有一丝不安。
    房间里除了屠基达外,还包括了从沈飞来的另外一位技术专家李明,从高校系统调来132厂支援的王教授,以及空军的代表张强。
    “屠工,确认过了,这些资料是从特殊渠道获得的。”张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坚定。
    “具体来源属于机密中的机密,我不便多说。但请您放心,这些图纸和参数已经通过多方验证,真实性毋庸置疑,后续你也能将技术资料和飞机残骸进行交叉验证。”
    屠基达缓缓打开第一份文件,目光落在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上。u-2的机身结构、发动机布局、雷达系统配置每一页都像一座技术宝库。
    他抬起头:“张处长,我知道保密要求,但我实在是好奇,我们到底是怎么拿到这些的?老美会这么轻易让我们得到他们的核心机密?”
    张强脸色和石头一样,没有任何表情:“屠厂长,具体过程你不必操心,这些资料确实是千辛万苦得来的。”
    如果说没有门,这些资料千辛万苦都拿不回来。
    也就是屠基达是本土自主成长起来的专家,意识不到这其中的困难程度。
    王教授作为海外留学回来的学者,他更清楚从阿美莉卡手里搞到这些资料的难度。
    王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哪怕在nasa权势滔天的那位林教授也不可能拿到u-2的技术资料吧?他思忖道。
    u-2和nasa压根不相关。
    站在一旁的李明迫不及待地凑过来,翻开另一份资料,兴奋地说道:“厂长,您看这个!u-2的发动机设计,钛合金的使用,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白捡的馅饼。”
    屠基达却没有立刻附和,他眉头微皱,沉声道:“李工,别高兴得太早。这些技术虽然先进,但我们的工业基础跟美国差得远。
    复现它,谈何容易?”
    王教授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屠厂长说得对。以我们现在的材料工艺,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是个大问题。还有雷达系统,我们的电子工业能不能跟得上,都是未知数。”
    张强补充道:“另外你们有什么计算上的需求可以给我,燕京那边新成立了计算中心,我会帮你们把计算上的需求传递给燕京。
    另外关于雷达系统,这方面的需求后续会有别的厂来和我们对接,他们负责雷达系统的制造。”
    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132厂而言,与其说是他们复现u-2高空侦察机,不如说是51区和他们一起配合完成u-2的复现。
    毕竟对华国来说,有了u-2,在沿海能有进一步的主动权。
    除了132厂分到了新的任务,原本被分流到羊城,负责学术期刊翻译、数学应用研究等工作的华罗庚也接到了来自燕京的调令。
    “致:华罗庚同志
    根据最新指示,为加速重点科研项目的进展,特调您前往指定单位执行特殊任务。此任务责任重大,须严格保密。
    此令接到后,请立即准备,切勿延误。”
    调令内容只有短短几句话,和被安排在羊城一样。
    不过华罗庚内心已经做好了准备,对他而言,无疑是到新的地方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罢了。
    到了之后他才发现,这里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
    在51区最近的山上,这里是一个古人建的观景亭,能够将整个51区一览无余。
    俯瞰的话,能发现这里到处都在大兴土木,从宿舍到厂房再到办公楼,各种设施一副即将拔地而起的样子。
    “老钱,这回我们又要配合了。”
    坐在凉亭里,攀枝冬天的天气不错,哪怕是寒冬腊月,这里的天气也不是特别冷。
    钱院长语气沉重:“是啊,现在我们各个方面的压力太大了。
    需要集中最精锐的力量。
    华教授,你也看了树莓派,你作为数学家,应该更能意识到它的威力才对。
    一不小心,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千古罪人。”
    华罗庚是最顶尖的数学家,和钱院长一样有着超越时代的视野。
    作为在50年代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不断强调高效计算对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的数学家,他在看到树莓派之后,内心的震动比任何人都要来的大。
    华罗庚对于钱院长话里的千古罪人深表赞同:“如果我们没能复刻树莓派,阿美莉卡先我们一步,掌握了如此强大的工具,很有可能我们在科技研发上永远都赶不上阿美莉卡了。”
    华罗庚尽管没有未来的视野,不知道计算机能够发挥怎样的威力,但他深知各方面都离不开数学,离不开计算能力。
    尤其在科技方面。
    然而现实比钱院长和华罗庚猜测的结果还要糟糕。
    一篇署名为伦道夫·林的专题采访很快就会漂洋过海呈现在51区所有科学家的桌子上:
    “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奇点时刻-专访伦道夫·林”
    这篇时代周刊在1962年圣诞节做的专访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了全球。
    不仅阿美莉卡和华国认识到了半导体的重要性,苏俄也同样认识到了。
    人工智能和技术奇点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人类社会。
    尽管现在离人工智能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在林燃的渲染下,人类社会第一次开始重视起人工智能。
    这需要把时间线和镜头再往前拉一点。
    拉到1962年的年初。
    周元燊作为为ibm实验室工作的华人统计学教授,他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他和林燃认识。
    林燃先是说服了ibm的高管,提供他们已经完成研发但还没推向市场的ibm 7094 ii,开发一个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程序。
    具体团队由亚历克斯·伯恩斯坦负责,周元燊辅助,林燃提供技术指导。
    克劳德·香农奠定了计算机下棋的理论基础,艾伦·图灵则编写了第一个手工模拟的国际象棋程序,而亚历克斯·伯恩斯坦在1957年的时候在ibm 704上开发了一个国际象棋程序。
    这也是第一款在实际硬件上运行的完整国际象棋程序,而不仅仅是理论模型或手工模拟。
    林燃希望把它再往前推进一大步。
    能够和人类对弈,能够击败人类的国际象棋程序,不需要做到深蓝那样击败世界冠军,只需要击败大部分人类棋手就可以。
    亚历克斯·伯恩斯坦在知道有林燃加入后,整个人都振奋了起来,他太清楚不过一位顶尖数学大师的加入,对于他们的项目会有多大帮助。
    而林燃给出的技术指导,也给了ibm的技术团队极大的震撼。
    他提出了采用多台7094 ii并行计算,通过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手动编写通信协议和任务分配逻辑构建一个并行计算框架的方式,来堆高计算机的算力。
    这一个一直要到80年代才被belle提出的并行棋类计算理念,在当下是跨时代的。
    纽约数学家圣诞晚会的现场,亚历克斯·伯恩斯坦站在幕布后面非常紧张,等待着林燃揭开幕布,向全世界宣告人工智能棋手深蓝的到来,这也是他们整整一年的成果。
    他们选择的公布时间就是在纽约市的新传统-数学家圣诞晚会上。
    有什么时间点,比在全球最顶尖的头脑面前,拿出一台能够在国际象棋上下赢他们的机器更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吗?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