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谁赞成,谁反对
第132章 谁赞成,谁反对金厦的勋旧集团很好理解。
就是王朝争霸,君主起家初期招揽的一批三四流名臣,随着君主势力愈发庞大,三四流人物已经德不配位,不再适配原先的官职。
古往今来,削弱功臣集团,剪除上一任君主的旧部,重新分配利益,是每一任君主都必须做的,以防内部沉疴积弊。
朱慈煊在云滇洪沙,也是让他的小团伙邓士廉陈安德等人上位,更换永历朝的中枢。
而金厦的勋将们,又较为特殊的是海盗出身。
鱼肉百姓,腐败渎职,官员常态不必多说。
更关键有的人是手握大权,还想继续揽权,欺凌同僚扩展权势,继而挑战郑延平的地位,成为新的海盗王。
所以郑延平的旧部,郑芝龙的旧部,郑鸿逵的旧部,郑彩的旧部,彼此之间就有不和矛盾。
在郑延平以文制武,朱慈煊大势倾来下,他们会联合在一起施压抵抗。
但若是太子和国姓只诛首恶,海盗们也是会直接背刺捅刀子。
九杆火铳,国姓爷,鲁王,张煌言有五项罪。
剩四杆铳,勋将们就顶多有四个人论罪受罚。
提督黄廷,宣毅前镇镇将黄昭在发现周全斌、萧拱宸等人已经孤立他们为首的几人,直接选择放弃郑泰。
他们当然知道郑泰五六年不可能贪这么多。
东南这十几年海上贸易,征粮征饷,每年才一千多万两,郑泰有多能耐能贪五分之一的财赋。
郑家扶持隆武帝时,也才倾家相助四百万而已。
武将们上下加起来可能也就贪了三四百万两。
黄廷黄昭一人擒着郑泰的胳膊,一人抱其半边身子。
但现在,郑泰必须贪了两百多万。
郑泰犹然叫冤道:“莫须有,莫须有之罪。”
“隆武二年,永历元年时,我就在抗清了,亲刃贼人四十余人,手刃敌将三人。”
“郑鸿逵郑芝豹郑彩,这么多年来,只有我一个郑家人一直陪在大木身边共患难。”
郑泰挣扎着不想跪下:“朱慈煊,这十六年你在哪里,你父亲朱由榔又在哪里!”
“你说我贪了两百多万,银子在哪儿,你搜遍金厦二岛,也找不出这么多脏污。”
眼见郑泰不屈服,黄昭伸脚踹在膝盖上让其跪下,黄廷双手用力将其胳膊卸下来。
黄昭当场卸下腰带堵住郑泰的嘴,然后和黄廷一人一边,压着郑泰面吃黄土。
黄昭两人的动作迅速,郑泰的亲信犹没反应过来。
郑泰的弟弟郑鸣骏拍案而起:“常寿宁还要编织罪名,何以无须有的贪墨来论我兄。”
“我家抗清复明十几载,太子这不是寒金厦诸将的心吗?”
郑泰儿子郑缵绪,和几名副将刚想起身救人,就被其他勋将缴械制住。
学着黄昭,勋将们拿起乱七八糟的东西堵住郑鸣骏郑缵绪嘴巴。
这会儿,谁跟你们一伙啊?
你家贪了两百多万,分我们那么一点,才让我们寒心。
朱慈煊坐在主位上,平静看着犹然不忿挣扎的郑泰郑鸣骏:
“常寿宁弘光元年就在松江,率全族家小起兵抗清,与伪清朝廷虚与委蛇,给金厦拖延时间。”
“他又如何是东虏奸细,何以莫须有之罪幽禁夷州?”
朱慈煊朝勋将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把填充好火药弹丸的火铳递过来。
朱慈煊拿起郑泰的鸟铳,举着瞄准郑泰。
黄昭见状,押着脸色苍白的郑泰来到太子的案几前面。
朱慈煊起身离开主位,鸟铳顶在郑泰额头上,冰冷的铁器贴着皮肤,后者双眼顿时满是恐惧,汗如雨下。
“不过你说的对,抗清十几年,论罪,首罪是天下之主的皇帝和太子。”
朱慈煊收回鸟铳,望向惊疑不定的金厦群臣。
“孤说了延平王的罪,说了鲁王张煌言的过。”
“但使河山腥膻依旧,国步多艰如此的人,不正是大明的天子吗?”
相比金厦百官们的骇然,白文选马宝等人心中齐齐一触。
皇上又要被太子拿出来鞭尸了。
朱慈煊拿着鸟铳划过桌子上的八杆火铳:“本来子不言父之过,臣不论君之罪。”
郑延平和张煌言几乎同时出声。
“殿下,皇上何有非议,只是臣等失策,有负社稷苍生。”
“殿下,陛下只是被奸臣蒙蔽而已。”
早就不孝不忠的朱慈煊没有在意郑张二人的谏言,继续对着群臣说道:
“天下尽失,难道天下主无罪无过吗!”
“若非父皇放弃粤东,以致人心离散,广府唐王僭越,两百里二帝并立争斗,使清军长驱直下,粤东会失陷吗?”
“天下反正,不弃东南,何至于粤东难复,西南东南二隅都内斗相害。”
“大明天子弃国南狩,一封罪己诏就能宽恕,告慰天下的吗?”
朱慈煊迎着群臣们惊疑的目光,用鸟铳轻敲脑袋:“孤说今天九是个好数字。”
“是因为我向关圣帝君请示,他给我九个圣筊。”
郑延平麾下有不少久居华夏的传教士,纷纷犹疑的看向上帝眷顾的东方君士坦丁。
部分金厦大臣则犹疑的看向国姓爷。
关公香火自唐宋传至八闽,信仰传承已近千年。
东山岛上的关帝庙就建于洪武二十年。
郑延平东征夷州前,还专门去上香求签。
才过去半年,他们当然会怀疑太子和国姓在勾搭。
东南沿海,第一大神当然是海神。
只不过妈祖本人就在朱慈煊的后宫之中,是以朱慈煊才说关圣帝君。
朱慈煊拿起案几上的一盏油灯:“大明三百年基业至于此,当然是君臣皆有罪过。”
“父皇犹在洪沙,他的三罪,孤以子代父,以臣代君来受。”
“殿下不可。”
宴席上下所有人皆是大惊失色,全部起身夺过已经引燃的鸟铳。
然而,两三秒的时间,哪来得及。
火绳燃至火门,不少人已经痛苦的闭上眼睛。
但他们预想中的铳声并未响起。
群臣们顿时松了口气。
万幸火铳失灵了,中兴之主才没有荒唐的崩殂在这里。
唯独跪在地上的郑泰双目圆睁,不敢置信。
那杆鸟铳可是他精细打理的,赴宴前还专门试了两下。
火绳扳机弹丸断不可能故障。
火药刚好这会儿受潮了?
朱慈煊一脚将岳父郑延平踹飞,一个玉笏砸到靠近的胡一青,厉声呵斥近身的诸将:“下去。”
“你们是要违抗孤吗?”
“还是你们也不信天命在孤!”
白文选马宝神情挣扎,犹豫间朱慈煊已经点燃扣动第二杆火铳。
王忠孝等人已经再次闭上眼睛,不敢看太子的惨样。
太子是重病在身,已经自暴自弃了吗?
然而,一阵阵惊呼声将他们唤醒,才看到太子已经点燃第三把火铳。
勋将们纷纷站起身来,目瞪口呆的望着永历太子。
那三杆火铳都是他们的贴身武器,他们亲自装填火药弹丸的。
他们是最不信火铳会出现故障。
朱慈煊举着火铳向天,把三杆火铳重新点燃。
三声铳响。
惊天动地。
院子里所有人怔怔望着太子案几上的火铳,一时回不过神来。
从地上爬起来,再次扑向太子的郑延平愣在原地,看着这匪夷所思的一幕,想要夺过太子手上火铳的右手停在空中,宛如泥塑不知是进是退。
朱慈煊已经拿起第四把火铳:“国姓,关圣帝君既然护佑孤,理应也庇护你。”
“天命既在孤,自然也在你。”
郑延平看见太子瞄准自己,下意识的闭上双眼。
近在咫尺的咔嚓一声,郑延平目睁口呆,亦然无法理解眼前的这一切,嘴唇翕动,愕然难言。
朱慈煊迅速的点燃三杆火铳,然后继续对天发射。
【鸿门宴:当你开设宴会,宴会上无人会受伤。】
宴席上的文武百官同样无法理解,为何火铳可以发射,但对着太子和国姓时就突然失灵。
故障?后面的六声铳响是什么!
其中两发弹丸打到了屋檐立柱上,溅起的青瓦弹孔是什么!
所有人都震惊的望着太子再次处罚鲁王和张煌言,
第七发时,群臣们已经从茫然失措的惶恐中,转为狂热。
张煌言起身抵着脑袋,扣动扳机,第八发同样失灵,然后学着太子举天射击,彰显火铳没有障碍。
宴席中的上百人尽都涨红了脸,极度虔诚恭敬的望着太子殿下。
郑泰两眼空洞,失神的功夫中,已经接受了第九发惩戒。
华尔康和一众传教士,看着第九杆火枪的弹丸打在桌子上,浑身颤栗。
“神迹,神迹。”
南怀仁右手颤抖不已,记录着。
手持火枪的弥赛亚,为大臣赎罪而承受的炼狱之火。
当第九颗子弹哑火时,审判之门将为罪孽深重者开启。
朱慈煊回身望着亢奋狂热的文武群臣们:“看来关圣帝君已经尊许孤和国姓他们,和你们继续抗清,恢复山河了。”
“孤说向天再借五百年。”
“看来上天给了我大明君臣五百条命,让我们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朱慈煊看向浑身瘫软的郑泰:
“郑泰,你有七罪,现在只受了一罚,是认罪,还是继续让关圣帝君来评判你。”
黄昭早就松开郑泰的束缚。
但郑泰并未起身,无力的跪伏在地上。
脑袋跪在太子面前。
郑泰有心想让太子继续,让神迹继续。
但关圣帝君只给了太子九个圣筊,就算有两三个火铳还有帝君的加持,其他四五发可不一定。
太子殿下,你向天借了那么多命,分了我点行不。
郑泰脑子里一片混乱:“臣愿拿出所有家财,支助殿下北伐,收复京师。”
朱慈煊睥睨金厦勋将和院子中的中层武将们。
“郑泰渎职,孤要以兵官洪旭来任户官,总管金厦军资粮务运输筹派。”
“王忠孝刚直耿介,无私无畏,孤要以其为金厦兵官,调职任命东南将领。”
“陈上川为钦廉雷三州总兵,率军南下粤东,会师杨彦迪,为收复粤东前军。”
“徐孚远曾往安南,觐见父皇,孤要以他为安南使,前往安南,会盟藩国,让彼国为我大军收复粤东提供粮秣。”
“郑延平为八闽总督,总管金厦诸事。”
“张煌言为江浙总督,国姓随孤北伐收复京师时,代管金厦事宜。”
“金厦进军漳州,为北伐大军掩护。”
“以郑泰家资兴兵八闽粤东,筹琉球曰本李朝粮秣,挥师直指京师。”
“孤将在京师登基继位。”
“让东虏人明白,大明将重新回到华夏。”
“让天下人知道,大明还没有亡。”
金厦去除留守的兵马,大致还能兴四五万军队。
金厦的库存和郑泰的家资足够支付先头兵力的军饷。
西伯利亚来的季风,不能直接走海上。
走江浙齐鲁又会被代清发现。
是以朱慈煊打算从琉球曰本李朝绕一圈,避开北风,顺便打下秋风。
朱慈煊将九杆火铳扔在群臣面前:“现在,朕的话说完了。”
“谁赞同,谁反对!”
让鲁藩的张煌言来统领金厦的郑家军队。
金厦勋将们是百分的不愿意。
太子在海澄立旗,伪清朝廷和耿继茂绝对会大举来犯。
和他们有矛盾的张煌言王忠孝,要是把他们放在危险的地方,不是将性命拱手托付给鲁藩。
何况北风在即,北海冬天难行,保不定北伐大军遇上台风暗礁就折戟半路。
但望着地上的火铳。
武将们又说不出反驳的话。
现在来看,就算遇上台风,天命在身的太子国姓也能化险为夷。
甚至台风多半会助力太子北上。
张煌言俯首大声道:“山河破碎,神器蒙尘,胡天不吊,国步多艰。”
“幸而苍天悔过,东南占天子之气,四海献赤帝之符;恭遇皇帝神武天援,仁孝性成,英协高皇,勋追成祖,臣谨奉令驻守金厦。”
郑延平紧随其后:“盖十八帝英灵凭付,陛下会海外列国,同心者三百五营。”
“南国士民,受三百年恩养,谁能不效,臣愿随陛下先取京师,肇开皇业。”
“再争望辽东白豕,灭伪清朝运,痛饮塞北黄龙。”
文武百官们纷纷跪下:“臣谨奉令,协陛下北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