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节
萧冷站出来,平淡的看着上首,“臣以为我们可以提出互惠,以大雍的粮食蔬菜换北夷的牛羊,我们可以趁机引进他们优良的公畜,增加大雍畜牧业的产量。”“萧丞相说的倒有道理,可万一他们不同意怎么办?”
“不同意就要饿肚子,他们早晚会同意的。如果他们再骚扰边境,便战,他们缺粮少穿坚持不了多久,不过我们要防着西荣,以免腹背受敌。”
“西荣和我大雍已经互通国书,又结秦晋之好,萧丞相未免太过小心了。”齐锐的语气有些鄙夷,仿佛在说萧冷胆小。
萧冷淡淡的瞥了齐锐一眼,声音冷寒,“小心驶得万年船,太子殿下若不信,且等着看吧。”萧冷十分清楚齐锐已经和尹流觞达成同盟,只不过这世界没有什么是牢不可破的。
就像慕容安意曾经戏言,只要锄头挥的好,没有挖不到的墙角。这话虽不是绝对,但放在官场却有几分贴切。
圣帝对于萧冷的意见也觉得不错,于是便开始着手选人选,派到边关和北夷谈判。
“儿臣认为萧丞相是最佳人选,萧丞相口才了得,武功高超,又曾经打败过北夷的第一将军,由萧丞相去定然能够很好的震慑北夷,不费吹灰之力为大雍多讨要些牛羊。”
“臣附议…”“臣附议…”
萧冷看着站出来的人,冷冷一笑,原来在他不注意的时候齐锐的势力已经发展的这么快了,不知道这其中又有尹流觞多少功劳。
圣帝有些为难,总觉得派萧冷去有些大材小用,不知道为什么,圣帝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萧冷马上会派上大用场。
于是圣帝竟然不顾这么多的劝说,毅然拒绝了齐锐的提议,“不必再说,朕决定派齐封前去。”齐封是忠王和梅侧妃的儿子,论起来也算是圣帝的侄子,皇室子弟。派他去,既显示了大雍的诚意,又不会让对方觉得大雍忌惮他们。
“臣领命。”
次日一早,齐封就在忠王爷和梅侧妃关切的目光中骑马奔赴北方边境。
110 六十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科的文武前三名,全都有了各自的去处。
苗梓志在游历天下,圣帝便封他为巡查使,到大雍各地探访风土民情,顺便考查当地官员的作风,每年回来一次向圣帝禀报,必要时可以自作主张,先抓人后奏报。
圣帝这是要把苗梓放出去当自己的眼睛,如果苗梓做的好,让圣帝满意,东阳侯府未来上升空间。
至于甄升,他既然辞了淮南的知州,圣帝便将他留在京城,扔进大理寺去替杨诚整理资料去了。
对于这么大的落差,甄升也不觉什么,每日早早去上工,没事的时候就在里面看看陈年的档案典籍,倒也自得其乐。
至于第一名的状元郎,圣帝见他年纪不小,便将他下方到家乡做县官,也算是衣锦还乡。
至于武举的前三名便好办多了,慕容隽成了永宁侯世子,圣帝将他派进御林军做个小统领,在里面混日子。
至于其他两名,有一名志愿是从军,圣帝便让他去了边关,进了翟永以前带的军队,还有一人,进了京都大营,做了翟汀的下属,负责教习京都大营的兵蛋子。
齐封快马加鞭在路上走了十三天,于第十四天下午到达北边边境。当地的守将严将军吩咐人给他准备了营帐,简单的梳洗一下便开始谈论谈判的事。
“齐侍郎准备什么与北夷人谈判?”严将军朗声询问齐封的意见。
“今日天色不早了,明日还请严将军送上手书,告知北夷,如果他们同意的话,时间就在三日后。”
“好,到时本将军会派人保护齐侍郎,齐侍郎赶了十多天的路,奔波劳累,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
“严将军慢走。”齐封目送着严将军走远,看了一眼远处的漫天黄沙,眸色深远。
第二日,严将军派人送上信件,对方同意三日后在两军中间扎帐谈判。
京城
“齐封已经到了北夷,我总觉得这件事不会太顺利。而且那个齐封,客观的说,除却对梅家的偏见,我对他那个人也没什么好感,总觉得他有些阴险看不透。”慕容安意曾经在春猎上与齐封有过短暂交锋。
“也许他不简单,但是很快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底牌了。”萧冷躺在软塌上专注的看书。
“你派人调查他,为什么?”
“到时你就知道了。”萧冷神秘一笑,卖了个关子。
慕容安意走过去,居高临下的看着萧冷,“你看什么书呢,这么认真。”
萧冷将手中的书倾斜了些许,慕容安意倒看着,有些艰难的识别,“锦娘…锦娘是谁?”
萧冷没有答话,自顾的看着,慕容安意又往下看,“张生把手放在她白嫩的…锦娘,给我吧!”
慕容安意黑了脸色,“萧冷,你成天看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亏我以为你那么专注是在看正经书呢。”
萧冷合上书,露出简单泛黄的封面,“夫人觉得这哪里不正经了,不知夫人觉得正经的书应该长成什么样?”
111 六十三
慕容安意没有搭理萧冷,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兵法,意思不言而喻。
萧冷好以整暇的看着慕容安意,从她手中夺过书打开,掉出一本精致的春宫图,“夫人是在找这个?原来撰写这本书的人也觉得美人是条难得的妙计。夫人若是感兴趣,为夫为你示范一番可好?”
“好你妹,我出去吹吹风,你继续看吧。”慕容安意大步走出房间,不理会身后萧冷愉悦的笑声。
萧冷将春宫图重新夹回书里,继续往下看。他的神情严肃而庄重,仿佛看的不是什么淫词艳曲,而是圣人之言一般。
三日后,齐封早早起身准备妥当后来到临时扎的营帐。
对方来参加谈判的是一个文官,与大雍的御史类似。齐封将大雍的条件与对方说了一遍,文官听了皱了皱眉,然后双方便开始讨价还价。
“我们要求一百头牛、一百头羊换五万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