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921章 制度史研究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21章 制度史研究

    给去年徐光启的父亲过世,徐光启还乡待了一年多,因为编历法的事情才被夺情而回。
    在松江老家,徐光启开辟了双园,不种种树,而是种了一堆作物,顺便完成农业相关研究。
    首先为了确定自己的土地面积,徐光启写了一本《测量法义》,接着又就此写出《测量异同》。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作物引种试种。
    双园可称是徐光启的丰产实验田,他在这里产出了一大堆农业文章:《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法》、《代园种竹图说》……
    就看这些作品,便知道徐光启在农业上是相当敏锐的。无论是还是红薯,都是接下来最有发展前景的作物。
    “建阳,今日我请你喝参茶!”徐光启进屋便将一盒红参放在桌上。
    王文龙拿出那参片仔细观察,只见这红参芦头清晰、茎杆肥壮。
    “这是我们种出来的林下参?”
    徐光启笑着点头:“三年了,第一批林下参总算能够采收。”
    一旁的王图见到这盒红参也是惊讶。
    “我说子先一路上神神秘秘,原来藏着这个。”
    “王日总,听说开海公司在京城种参,消息又不确实,今日总算看见了。去年大旱,这人参是怎么种出来的?”
    徐光启解释:“人参田的需水量并不大,这两年京城虽然遭遇旱灾,但我们修筑的水利设施足以保证土壤墒情。”
    去年回到京城后,徐光启又开始系统跟随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学。
    原时空他只能写出六卷的《泰西水法》,基本是迟滞于欧洲几十年的水力学技术翻译,但本时空徐光启的研究却远不止于此。
    因为水泥出现在大明,水力工程已打开新的一页。
    徐光启是本时空水利方面最先锋的探索者,他许多建造堤坝的思想已超越了欧洲人。
    此君还打算继续实验,已经准备在房山和涞水两县开渠种水稻。
    这可是小冰河期的京城附近,每年的春秋青根鲜浓为了把皇家的水稻种活,那都得拿肥料堆出来。
    徐光启原时空却能够在没有王文龙提供的种种后世科学技术的情况下自己研究出成本低廉的水稻种植,不得不佩服他的农业水平。
    “建阳,子先的参都种出来了,你那书也快能完本了吧?”王图问。
    王文龙答道:“还差四分之一。”
    “这也算快了,可否让我一观?”王图早就想着王文龙这本书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文龙写的很仔细,不仅仅是抄书,还更是将钱穆的内容经过自己一系列消化之后,结合他的经历总结出来。
    王文龙是真正参与过明代官场运行的,比起钱穆的纯文人视角,他对于官场和明代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
    是借助原书的骨架,王文龙所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深广甚至胜过原本。
    王图这两个月已陆续蹭到了这书的起先章节,一看就入了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乃是由钱穆的一系列小文章总结而成。只挑出一篇阅读,能有种看文人议论古书的感觉,以此书的观点深度,仅仅做论古文章,那也是第一等的。
    将这些文章编缀成卷更是不得了。
    历史名家和历史公众号的区别就在于历史学家的思想是成体系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论述首尾贯通,全部有详细的史料左证,引经据典描绘出从秦汉到明朝的整个制度变化脉络。
    王图今天读到的是汉唐宋明五代的考试监察制度变革。
    读着读着,他突然想到了如今的京察,心生感慨。
    “选官之制,经过上千年的变迁,到底是走向了末路。”王图放下书稿摇头感叹,“所谓科举为官,倒不如过去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搞得全盘僵化了。”
    “科举制度可不是一个僵化可以概括的,”王文龙笑着说,“衷白可知欧洲人如何评价科举?”
    王图摇摇头。
    徐光启好奇道:“我也没问过他们怎么看我们的科举,建阳说来听听。”
    王文龙闭上眼睛复述:
    “在遥远的东方有这么一个国家,它不是由世袭的贵族所控制,也不是军阀教士所掌控。”
    “这个国家的一切治理,居然是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进行的。”
    “这些官员没有世袭职位,只有考试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他们方能成为官员。”
    “这考试,所要选拔的乃是最优秀的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考教的内容,是他们历代先人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合治理这个国家的政治思想……”
    王图和徐光启身处大明,从没有用外国人的视角看过科举制度,了。
    现在一听只觉得既陌生又有趣。
    “照这欧洲人的说法,科举还真是最优秀的制度。”徐光启笑着说道。
    王图却是连连摇头:“他们是隔了一层看不真切,只看见了科举选拔出的官员,却不知地方上的治理又要受小吏的蒙蔽、大户的掣肘。读了再多圣贤书,治理地方又有几成能造圣贤的路子去做?”
    “两位说的都对,”王文龙笑着说:“欧洲人如此评价科举,是因为他们的读书人受到了世袭贵族、军阀、教士的压迫,所以十分羡慕没有这些权力阶层压迫的科举制度。”
    “至于我们觉得科举有种种问题,则是因为我们身处这制度之中,也见到了这个制度的弊病。又认为没有规则,不拘一格降人才来的好了。”
    王图问:“建阳以为,科举好还是不好呢?”
    “不是科举的问题,”王文龙摇头说:“国朝初年,官员皆出自国子监,没说什么科举,官员选用全靠门路关系,政策却能上传下达。如今,种种制度都渐趋完备,政策反而不能实行。”
    “这其实是因为地方上有了吏员,有了大户,就是京城里,岂不是家家的势力各派的背景叠床架屋?国朝之初,哪里有这些势力?有了这些势力,每个势力便添一条规矩,行政效率只会越来越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损耗也会被各派势力弄得越来越高。”
    “这些规矩反而成为了损害政治运行的问题了。”
    “一针见血啊!”徐光启连连点头,“以前总听说各种制度复杂,有时又觉得没有制度,天下如何能够行事,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本其实在于制度是否阻碍了做事。”
    “没有制度不行,制度太复杂也不行,到得如今,本身做事就是越来越困难,大家往上找毛病,自然追究到制度的身上了。其实乃是因为利益派系形成的原因。”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