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922章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22章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王图默默听着,突然道:“时局不变,派系也就不会消失,最后必然导致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是为何自秦汉到如今,强盛之王朝无非三百年国运,衰弱朝代,走不过百二十年。”
    “照此说来,这千百年的改制,到底是没做成什么东西了?”
    王文龙道:“制度之演变,其实是配合生产力而来。”
    “秦汉之时,便是中人之家,太平年月,依旧不见荤腥。隋唐时期,国朝已定,依旧会出现玄武门喋血,百姓东西避走。到了宋时算是不错了,国初的战乱,不给百姓造成太多损伤,仅用三十年,天下便进入富足,然而终至积贫积弱,管理太过松散,百多年后,就是金人南下。本朝,国土稳固,百姓也享些快乐,至今二百余年,算来又胜过宋朝了。”
    王文龙总结说道:“制度是服务于生产力的。生产力越高,百姓在和平时期过的就越富足。为了配合更高的生产力,治理制度也需越来越成熟。”
    “至于万世永昌……”
    “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制度可以真正阻止资源集中,而除非流血死人,不然没有一个正经朝廷能够把大户合法聚敛的钱财征收上来分给百姓。”
    王文龙知道贫富差距不是历史研究能够解决的,而是个社会学、经济学问题。
    而他现在所做的制度史研究就是社会学的发端。
    王图突然问:
    “建阳以为大明到了什么时候?”
    王文龙沉默不语。
    “救得活吗?”王图再次询问。
    王文龙低头喝茶。
    王图默然,他一拍扶手起身道:
    “建阳、子先,我准备辞官回陕西了。”
    “我只担心借不到翰林院的藏书,建阳这本大作无法完成。”
    “如今见到此书资料已收集完整,我无牵挂也。”
    “这是本好书,该让世人看见。”
    徐光启是翰林院检讨,乃是王图的下属,对于这个领导还是颇尊敬的,他挽留道:“衷翁何必如此?留在京中,和光同尘,多少能做些事情。”
    “二百年大明,多少英雄血泪?”王图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也!”
    拱手而去。
    王文龙看着他的背影,也是默然一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他来说只是一本制度史,他能够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去分析政治演变。
    甚至解剖本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但王图却是世受大明国恩的读书人。
    看着大明的政治史分析,他已能看见大明的未来。
    冷静、客观却难以接受。
    王图很欣赏这部书,但他越看越怕。
    王图走后,徐光启又借来稿子看,不久也捧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书稿怅然出神。
    好在他并不像王图一样是个对于政治完全实心的人物。
    他的心中还有一片科研天地,虽然为大明惋惜,却不至于失了魂。
    几天之后,徐光启又来找王文龙,这回却是跟毛文龙一起来的。
    王文龙见到毛文龙颇为高兴,连忙询问:
    “辽东之事进展如何?”
    “一切都好,”毛文龙笑道,“辽河套的玉米和马铃薯都已经成活,当地一些牧民甚至跟随汉人学习种地。以为此法获利更多。”王文龙并不意外,后世的内蒙甘肃可是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
    哪怕气候寒冷一些,辽河平原种马铃薯还是没问题的。
    王文龙又询问:“辽河套的绵羊养得如何?”
    王文龙早就想在辽东饲养长绒羊。此时蒙古人养的绵羊都是短毛羊,这种绵羊的毛粗硬短碎,做不了精细纺织品,只能用来做毛毡和地毯。
    能够织布、打毛线的长毛绵羊种群在阿富汗就有,王文龙找蔡三费五千两,总算通过荷兰人从印度殖民地运来五只种羊。路上还死了一只。
    “我找了几个鞑靼人养着,那母羊今年就能下崽了。”毛文龙回答说,“据他们所说,这绵羊有些娇贵,但也不难养,而且一看就肉质肥美。”
    蒙古人养羊主要是为了取奶和吃肉,短毛羊的羊毛太粗硬,如果要取衣物御寒他们更愿意使用羊皮做袄子。
    在蒙古人眼里,王文龙费几千两弄回来的四只绵羊最大的好处是脂肪够多,切来涮肉一定不错。
    王文龙听说建议道:“可以试着让它们和短毛羊杂交,看能否选育出长毛的后代,快速扩大种群。”
    绵羊对于经营蒙古部落非常重要。
    单纯的游牧业需要分散的生产形态,很难和中原王朝的制度融合。
    但有了绵羊,鞑靼牧民的收入会迅速增加。
    毛纺品比纺品高端许多,这年代没有化纤,布极易变形,穿上一年的衣裤,在手肘膝盖处就会鼓出两个包,相比之下,毛纺品甚至能够传代。
    在小冰河期,毛纺织品有绝对的竞争力。这几头绵羊繁育出来的种群,日后能让王文龙挣上大钱。
    更重要的是毛纺织乃绝对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不用要求鞑靼内附,养上长毛羊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去和汉族聚居地接近。
    毛文龙从衣袖里掏出一封信,“我这次来见师父,还带了杨海主的手书,他刚从夏威夷回来,说是有事要先生帮忙。”
    王文龙打开书信,一眼看出这狗爬字是杨天生写的。
    书信中说明杨天生的请求:他在海外转了一圈,发现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加,移民点普遍缺乏教育和管束。
    杨天生举了几个例子,包括移民点的百姓有土匪化的倾向、移民之间也有经常爆发争端,无人调解,他希望听听王文龙的意见。
    王文龙反应过来:
    移民点需要文化教育,他怎么把这个忘了?
    文化教育并不只是为了传播技术,更有团结人心的作用。
    大航海时代以后的移民,无论是西方一个移民点配一座教堂,还是东方的华人聚集之后首先修建学校,凡是移民,必然有本民族的文化宣传伴随而行。
    身处海外,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来塑造自己的底气,否则哪怕衣食无忧,小小的移民村落面对广阔无垠的海外开拓地,难免内心空虚恐惧。
    王文龙问毛文龙道:
    “现在我们去往夏威夷和美洲的运力有空闲吗?”
    “空闲很多,”毛文龙点头:“美洲还好一些,毕竟路远,需要带的补给也多。夏威夷航线已经很成熟,大批的船只到夏威夷运回檀香木,去的时候则几乎空船,海主们都愁要找什么东西压舱。”
    “有空船就好。”王文龙笑着说:“调些运力去运书吧。”
    教书先生不好找,但王文龙可以给各个移民点捐赠图书馆和图书室。
    在王文龙前世,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小规模的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少人去,各种图书室渐渐形同虚设。
    但在大航海时代,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却是各移民据点很重要的公共建筑。
    文字能塑造认同,这些充满汉字图书的图书馆,能够在万里之外维系移民地和本土之间的文化纽带。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